其实,空间还有摩托车呢,实在不行,就找个没人的地方推出来。
”好多了,哎,这玉米还没收呢,都快冬天了。“
此时正是深秋,
”婶子,这是秋玉米,这两天陆续在收呢,你看那边,一筐筐的,真是大丰收啊。“
说话的是个姑娘,看打扮像是城里人,瞅着她兴奋的样子,大概是个记者吧,因为也穿了四个兜,上兜插了好几只笔。
“姑娘懂得真多,原来这是秋粮啊,丰收了好,丰收了农民就能吃饱了。”
“婶子真逗,现在的政策好,农民早就能吃饱了,我们报社派人来,就是要采访他们,”
果然是个记者,周明将脸扭到了一边,一般丰收季,报纸上都会报道的,也算是例行采访,不过,这位工作时间应该不长,很有工作热情。
“你这么年轻,就当上记者了?真是了不起啊,我家孙子说了,上了大学才能当记者。”
旁边一位大娘也笑眯眯的说,重点是炫耀自己的孙子,姑娘也很热心,立刻询问她孙子的学校,也将自己的情况一股脑的倒了出来,如此没城府的记者,周明还是第一次见。
“你也去周村吗?”
明雪突然问道,这姑娘也买了五毛钱的票,
“是啊,是啊,婶子,你也去周村?我就是去报道他们的蘑菇场,你们不知道,周村的蘑菇可好了,都卖到了京市,供应着好几个菜场,”
这段时间,周山两口子几乎没来过,虽然知道蘑菇种的不错,具体情况还真不知道,原来都这么有名了,如果能上报纸,肯定会更好的,
这时候,信息的传播主力还是报纸,虽然电视上也有了一些广告,却是很少很少的,只有大企业才播得起。
“有了你们的帮助,他们会更好的。”
“你们去周村买蘑菇吗?”
姑娘有些天真,明雪笑着摇了摇头,
“我们就是周村人,回去看望亲戚的。”
“啊,原来是这样啊,我误会了,婶子看着不像啊,您很小就出来了吧?”
明雪的气质非常好,跟农村的确挂不上边,听了这话,她只是笑笑。
“是啊,很小就出来上学了,姑娘也是燕京人?”
那一口京片子,想误会也难,
“对,我家从爷爷辈就来了,我老家也是冀省的,只是家里人都去了燕京,已经没人了。”
说着闲话,终于看到了周村的路口,周明将母亲扶了下来,
“您慢点,先活动活动腿。”
“大娘,真是你吗?我,我是小红啊。”
真是太巧了,周明定睛一看,还真是小红,只是早没了当年的怯懦,可能是长年干农活,身子也壮实多了,手里还牵着一个小男孩,
“叫奶,这是你大奶。”
她一直管明雪叫大娘,这可不是泛泛之称,而是真正的大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