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像她这样,用一生治愈不幸的童年。
所以多尔衮不能有事。
带兵入关,为父报仇,可以说是多尔衮一直以来的愿望。
从前条件不成熟,他只能隐忍,如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便不能忍,也不想忍了。
多尔衮也想陪明玉安然度过孕期,看着他们的孩子呱呱坠地,可宁远城这颗钉子不拔,父汗大仇难报,皇上壮志难酬,八旗子弟只能困守关外苦寒之地,永无出头之日。
多尔衮不想骗明玉,手指轻轻抚过明玉微凸的小腹:“明玉,对不住了,我还是想试试。”
若成了,等他们的孩子出生,大清将是另外一番光景。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两句诗最能概括明玉此时此刻的心情。
劝不住,只能拖:“这事急不来,能不能等到秋天。等秋天开互市有了大笔进项,我拿出三成收益为两白旗再添些火器,到时候胜算也大些。”
火器生产不易,又被山海关封锁,想买更多,恐怕也买不到。
等到秋天,她肚里的孩子也出生了。
也许时间和这个孩子,能让多尔衮狂热的心冷静下来,让他三思而行。
入关是必然,能不能去宁远城拔钉子,还要看几日之后的检阅,听皇上的安排。
想要拿下宁远城,光靠两白旗的战力根本不够,需要举全国之兵,一击而胜。
能不能打,什么时候打,以怎样的方式打,不是多尔衮一个人能定的。
不过以多尔衮对皇太极的了解,入关可能在春末,最晚立夏,绝不可能拖到秋天。
时间没定,多尔衮不想让明玉担心:“这事怎么也得等到年后,等豪格回来,听他说说南边的见闻才能定。”
也对,入关这事多尔衮一个人说了不算,还得皇上做主。
明玉打算找机会劝劝皇太极,皇太极年纪比多尔衮大很多,应该比多尔衮更加沉得住气。
入关这事搁在一边,明玉又想起一事,觉得应该给多尔衮提个醒:“之前在温泉山装神弄鬼的那个蒙古喇嘛,你还记得吗?”
多尔衮不知道明玉为什么忽然提起这个,挑了挑眉:“记得,怎么了?”
蒙古喇嘛的来历,明玉只是听郭尔罗斯氏说过那么一嘴,也不是很确定:“我听说那个蒙古喇嘛在没做喇嘛之前,曾经跟着南边的使团去过漠北蒙古招安。”
多尔衮蹙眉:“你听谁说的?”
“郭尔罗斯氏。在闲聊的时候说起的。”明玉回答。
郭尔罗斯氏的母家在漠北蒙古,据多尔衮所知,南边几次试图招安漠北蒙古都没成功。
顺着夜宴那日揪出来的朝鲜细作,暗卫查到了浣衣局宫女李贞贤,扯出庄嫔,由庄嫔联想到当初那个身份存疑的蒙古喇嘛。
多尔衮还以为蒙古喇嘛是昭显世子安插到庄嫔身边的细作,可听明玉这么一说,蒙古喇嘛可能还有别的身份。
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
作者有话说:
蒙古喇嘛:我深不可测。
多尔衮:呵呵。
第89章奏折
有些事让明玉早点知道也好,免得着了别人的道儿,多尔衮跟明玉交换信息,把夜宴那晚暗卫查到的情况都跟明玉说了。
明玉从多尔衮怀里爬出来,与他面对面躺在鸳枕上:“李贞淑,李贞贤,朝鲜国王对外宣称只有一个女儿,李贞淑却说凤林大君有两个妹妹。”
想起什么似的,瞪眼捂嘴:“我就说第一次看见李贞淑的时候,感觉她有些面善。”
明玉眨眨眼,问多尔衮:“你还记得庄嫔身边的那个大宫女李贞贤长什么样吗?”
这段时间多尔衮连庄嫔都没怎么正眼看过,哪里会注意到她身边的什么大宫女,于是摇头。
明玉有点失望,还是笃定道:“庄嫔身边那个叫李贞贤的大宫女,与朝鲜嫁过来的王女李贞淑长得很像,说是双生子都有人信。”
李贞贤是苏茉儿出事之后才出现在庄嫔身边的,一直随庄嫔避居在汗王宫,没怎么露过面。
所以明玉一直没注意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