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工厂里的女人为什么长得丑 > 第1103章 没出息的杨老三(第2页)

第1103章 没出息的杨老三(第2页)

以是非成败来论英雄,很多时候是很偏颇的。

南宋末年的宰相叫陆秀夫,专权跋扈,排除异己,可当他抱着八岁的宋末帝纵身跳下惊涛骇浪的那一刻,所有的非议都化作海面上的白沫。

老百姓在崖山立起衣冠冢,后世皇帝追封他"忠烈公"。

连元朝史官修《宋史》时都不得不写"负帝赴海,国亡身死,忠节炳然"。

状元出身的文天祥,带兵打仗确实不在行。

当年他带着临时拼凑的"勤王军"去救临安,结果在常州被打得丢盔弃甲。

但当他被元军俘虏后,面对忽必烈的亲自劝降,硬是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命诗。

元世祖最后叹着气说:"好男子,不为吾用,杀之可惜。"

当年李闯王的军队打进北京时,崇祯皇帝宁愿在煤山老槐树上自缢,也不愿像唐玄宗那样仓皇出逃。

正是这最后的决绝,让后人评价他时总带着三分敬意。

史书记载他临终前写下"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还特意叮嘱"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君王死社稷!

国人都懂这五个字的含金量。

虽然治国无能,但殉国之举保全了帝王最后的脸面,也扞卫了汉族最后的尊严。

最让人感慨的是明末那些太监。

崇祯上吊的煤山上,陪在他身边的不是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大臣,而是太监王承恩。

这个平日在史书里没什么存在感的司礼监太监,带着五千多名宦官死守皇城。

他们拿着平时打扫宫殿的扫把、修剪花木的剪刀,硬是和闯军血战到最后一刻。

后来清朝皇帝不但允许王承恩葬入明十三陵,顺治还专门为他立碑,康熙南巡时甚至亲自祭拜。

这种价值观其实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生活细节。

就连小孩子打架,大人也会说"打不过不要紧,但不能跪地求饶"。

这种文化基因,其实就是点亮人们生命的精神火炬···

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到抗日战场上拉响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的士兵,这种对气节的执着追求,构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韧性。

它不在乎你生前是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不计较你成功还是失败,只看你在最关键的时刻,能不能守住心里那杆秤。

这种价值观或许不够"实用",但正是这份对精神高度的坚持,让中华文明历经风雨而始终挺立···

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

杨继坤当年在街面上叱咤风云,脚踢南山敬老院,拳打北海幼儿园,混的也算是风生水起了。

可是现在,代璇随便一个温柔的眼神都能让他激动到浑身哆嗦。

当然,他哆嗦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一不留神扯到伤口了···

“辉哥,”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杨继坤挣扎着往徐彦辉身边凑了凑。

“我倒是希望这伤慢点康复,这样璇璇就能一直这么温柔的待我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