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今年我就能回来了,您打算让我做些什么?”
“今年做什么都不合适,只能探索在旧模式下的新发展,就像是秦家庄那样,一点一滴的去改变,想在根本上做出改变,除非。。。。。。”
有很多事情不是李旭东能决定的,领导人的思路决定了华夏未来的走向。
十年的内乱,打断了不少人的脊梁骨,没有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压抑得久了,难怪一些人出国后,感觉空气都是自由的。
如果要让李旭东来评价这十年的经历,那就相当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执行的休克疗法。
国外好不好混,那要看自己处在什么地位上。阿美莉卡的排华法案还历历在目,即使到了后世,生活在阿美莉卡的华夏人也不过只有五百万。
华夏人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从来都不是一个群体,而是有着严格的地域、宗族观念。
同姓的可以说是五百年前是一家,同地域的可以随意用家乡话拉扯几句,然后就能找到共同的熟人,南蛮子北侉子中间加个大傻子,自己内部都有歧视,又怎么可能团结到一块?
“爹,您总不能一直让我待在乡下吧,改变那里的环境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做到的,需要的是全民觉醒,需要的是路线和政策的支持,只要给了政策,那些农民又不是傻子,总会有敢于吃第一口螃蟹的人,先富带动后富,这才是正确的道路。”
张无忌也在摸索中前进,他虽然感受不到来自上层的政治压力,但这两年在农村的摸爬滚打,也让他认识到了很多问题。
“六月份的时候你就回来吧,到时候你就跟着我,还有不少事情要去做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时值多事之秋,很多事情虽然不需要自己操心,但自己当个狗头军师,还是很不错的。
大年初一,李旭东带着秦京茹和张无忌开始了拜年之旅。
老领导对于李旭东的到来并不意外,只是微微皱了皱眉头说道:“到我这里敢送礼的,你是第一个,说吧,带了些什么,看看能不能打动我。”
“嘿嘿,我们来给您拜年,以您的级别,还要我送您东西?您这里要啥没有。这是昨晚咱们家包的一点饺子,带给您尝尝,然后我还准备在您这里寻摸点东西,最好是值钱的老玩意儿,这样我才不亏嘛。”李旭东笑着打了个拱手。
“哼,我这啥都是旧的,你要找啥?我这还一把老骨头,你要不要?”老领导笑骂着把李旭东带到了书房里。
“乱世黄金,盛世古董,咱们国家乱了这么久,也该还老百姓一个清平盛世了。”李旭东话里有话。
“嗯,是该给老百姓一个太平盛世了啊!你写的材料带来了没有?给我看看。”千头万绪,一团乱麻,谁都想抓住主要矛盾,让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老领导,写材料哪有那么容易啊,我又不是以笔杆子见长,好些内容都得斟酌再三才敢动笔不是。”李旭东摇了摇头说道。
“嘁,你以前一蹴而就的思路去哪了?你又不是要写本书出来,当然是想到什么问题就写什么问题,想到哪就写到哪咯。”老领导没好气的说道。
“唉,不敢啊,治大国如烹小鲜,我总结出来的主要矛盾有这么几个,第一是纠错,第二是政策,第三是教育,第四是人口,第五是企业升级改造,第六个是解放农民,第七个是市场经济充当计划经济的必要补充的,第八个是法律,一切要以法律为准绳,法律不完整,必须修改,第九是治安问题,。。。。。反正都是重要的问题,但最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么几个。”
李旭东一口气列举了九个大问题,都是关于国计民生的。
“嗯,都是难题啊!这些年我们犯的错不少,政策上也出现了偏差,教育更是无从谈起,我们内部的意见也不统一,想要说服众人心往一处使,难啊!”老领导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但真要动手,能不能成功,能不能形成统一思想,都是难点。
“再难难道还比你们当初干革命的时候难?老领导,别的事情我不担心,就怕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这几年我们的步子可以慢一点,再慢一点,等到上了正轨,再加快速度。”
“国外的眼睛现在盯着欧洲和中东,对我们的警惕没那么高,但我们想要发展成工业国家,他们还是不会那么轻易答应的,该使的绊子一个都不会少,拉拢、腐蚀我们的群体也是必然现象。老领导,华夏是个人情社会,请客送礼,收受红包,索要好处的事情不会比以往少,我担心我们的干部接受不住敌人送过来的糖衣炮弹呐。”
对于李旭东来说,最大的担心不是老领导如何上位,也不是政策的变化,而是后世的反腐倡廉问题。
谁都有亲朋戚友,谁都有沾亲带故,这个要照顾,那个要好处,到了最后,老百姓依然是什么好处都没有。
“哦?你就这么不相信我们的干部同志?”老领导反问道。
“嗬,我连自己都不相信,我还敢相信谁?又有几个值得我相信?您知道现在城里孩子为了不去下乡当知青,一份工作的价钱是多少吗?一千二百元!一个正式工一年的收入是多少,满打满算,不超过四百元。这意味着前三年的工作都是白干的,还得带钱吃饭,就这,还多的是人抢着求着这种好事落到自己头上呢。”
李旭东这话可半点都不夸张,虽然还些人都是退休之时卖掉自己的工作名额,但是一些工厂招工,那些名额都哪去了?还不是干部们做了顺水人情,几时能轮到普通老百姓排队上岗了。
“嗬嗬,看来你小子是真的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啊。你今天带着你家小子过来,是什么意思,真的只是走动走动么?”老领导笑眯眯的看向李旭东。
“嗨,我家这娃子,在陕北农村下乡当知青,利用空余时间和知青们搞了几百亩苹果园,他说今年就应该挂果了,我这不想着举贤不避亲嘛。”李旭东家的儿子,无论到哪个国家,那都是香饽饽,虽然没有李旭东那么抢手,但走到哪里,部长级别的领导还是能轻易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