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携带任何纸质材料,所有的数据与图表都已烙印在他脑中。他的开场,没有任何寒暄与自谦,直接如手术刀般切入核心。
“尊敬的各位领导。”他的声音平稳清晰,带着一种源于绝对自信的冷静。
“我们发表在《细胞》上的工作,其首要价值,并非在于仅仅解答了一个困扰生物学界数十年的具体难题,而在于它成功验证了一条能够引领未来基础科学研究的‘华国路径’。”
他身后的屏幕亮起,没有复杂的公式,而是一幅清晰的对比图。
一边是传统生物学研究遵循的“假设-实验-验证”线性模式,另一边,则是以“方舟”超算为核心,整合海量数据、多尺度动态模拟与人工智能推演的“数据驱动、计算先行、系统解析”的全新科研范式。
“过去,我们多在他人开辟的航道上‘跟跑’,依赖于技术引进和思路模仿。但‘枢纽蛋白’的突破性发现,完全得益于‘方舟’这台国家重器所提供的、全球独一无二的计算洞察力。”
他调出了一段在“神威”上需要数周、而在“方舟”上仅需数小时即可完成的超大规模分子动力学模拟对比视频,那精准捕捉到的蛋白质变构瞬间,让在座的几位技术背景出身的领导身体微微前倾。
“这意味着。”陆时羡加重了语气:“通过布局前瞻性的大科学装置,整合跨学科顶尖力量,我们完全有能力在基础研究的‘无人区’,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像今天这样,在特定领域实现‘领跑’,甚至成为‘游戏规则的重新定义者’。这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成功,更是一次至关重要的国家科研战略可行性的成功验证。”
这番话,如同重锤敲在鼓心。
领导微微颔首,与身旁的科技部门负责人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这已超越了一般的工作汇报,上升到了提升国家科技发展路径自信的高度。
紧接着,陆时羡将视角从纯粹的学术荣誉,转向更具象的国家利益层面。
“其次,这项基础研究的突破,其产生的价值裂变,将远超学术界,深刻影响未来产业格局与国家安全。”屏幕上画面切换,展现出三个推演场景。
“第一个是生物医药与新药研发领域。
理解‘智能调度网络’,就如同拿到了细胞内部物流管理的‘核心算法’。”
陆时羡指向一个癌细胞模型演示继续说道:“针对癌症等疾病中信号通路的紊乱,传统药物如同‘地毯式轰炸’,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严重损伤正常细胞。”
“而基于我们的发现,未来可以开发出像‘精确制导导弹’一样的智能药物,只干扰、修正病变细胞中特定的‘运输指令’,实现前所未有的精准治疗,这将是医药工业的一次革命。”
他列举了几个基于此原理可望突破的现有药物研发瓶颈,其描述之具体、逻辑之清晰,让在场一位曾主导过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领导目光灼灼。
“第二个是合成生物学与先进生物制造领域。
这套网络,是生命体亿万年来优化形成的、最精密的‘内部自动化控制系统’。”
画面随即切换到设计微生物生产高价值化合物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