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京都的天空刚泛起鱼肚白,小王已经骑着电动车穿梭在胡同之间。车后座的保温箱里装着新鲜出炉的包子豆浆,这是今天的第一批订单——早餐配送。
放在一个月前,这个时间他还在补觉,等待午高峰的到来。而如今,从早餐、生鲜到日用品,订单从早到晚连绵不绝。
"您有新的饿了吧闪购订单!"app提示音再次响起,小王笑着对记者说:"这已经是今早第12单了,以前这个点能接3单就不错了。"
实际上,就在三个月前,28岁的小王还在为是否离开外卖行业而苦恼。作为同时注册三个平台的骑手,他每天的工作状态堪称"疲于奔命"。
"最早做每团外卖时,午晚高峰能赚不少,但中间空档期太长。"小王回忆道,"早上7点到9点有点早餐单子,然后就要等到11点午餐高峰。下午2点到5点几乎没单,只能蹲在路边刷手机等晚餐高峰。"
最让他焦虑的是收入不稳定。展示出去的工资条显示:去年平均月收入约8000元,但需要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且一个月无休。"每团的头部骑手确实赚得多,有人能月入过万,但那都是用命在拼。超速、闯红灯、抄近路都是家常便饭,就为了省下几分钟时间。"
小王曾经认真考虑过转行做快递员。"至少快递员路线固定,不用这么赶时间。但听说快递员收入更低,一直下不了决心。"
转折点出现在饿了吧闪购业务全面上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小王成为了首批专职闪购骑手。
饿了吧闪购的最大改变是打破了外卖配送的时间局限性。
"看,这是今天的订单分布。"小王展示手机App上的数据:早餐时段(5:30-9:00)已完成14单;上午时段(9:00-11:00)有咖啡和零食订单9单;午餐高峰(11:00-14:00)预计有20余单;下午茶时段(14:00-17:00)预约了8单;晚餐高峰还有30多单待配送。
"现在日均订单量稳定在40单左右,最高一天跑了62单。"小王计算着,"每单平均配送费6元,加上各种补贴和打赏,日收入轻松突破300元。一个月下来,元不是问题。"
更让他满意的是订单类型的多样化。"闪购订单价值更高,用户打赏也大方。昨天一位女士急着要给孩子送奶粉,我20分钟送到,她直接给了30元打赏。"
闪购业务的另一大创新是智能配送系统的升级。
"以前同时接三个平台的单,经常自己跟自己打架。"小王苦笑道,"有一次同时接了每团、饿了吧和滴滴的三个订单,取餐地点相隔三公里,送餐地址更是南辕北辙。结果超时两个,被投诉扣钱。"
现在闪购的智能系统会自动聚合顺路订单。"系统一次分配5-6个订单,都是同一区域或顺路的。昨天下午一趟就送了7杯咖啡,都是国贸写字楼里的不同公司。"
大数据算法还能实时优化路线。"遇到拥堵时,系统会立即重新规划;电梯排队时,会建议先送低楼层订单。甚至能预测商家的备货时间,避免骑手空等。"
在朝阳门配送站点,小王的收入已经成为传奇。站长李先生提供了一组对比数据:
"传统外卖骑手日均订单量约24单,月收入6000-8000元;每团专送骑手能达到28单左右,月入9000-元;而闪购骑手日均38单,月收入普遍在元以上。"
李先生补充道:"更重要的是收入稳定性。外卖骑手收入受天气、季节影响大,雨天单多但难送,晴天好送但单少。闪购订单全年稳定,特别是日用品和生鲜类需求持续增长。"
小王现在经常遇到以前一起跑单的每团骑手:"他们都说羡慕我,不仅赚得多,还不用那么赶。有几个已经申请转岗做闪购了。"
收入增加固然重要,但让小王最终决定专职做闪购的,是工作安全性和职业尊严的提升。
"上个月听说又一个骑手兄弟闯红灯被撞了,心里特别难受。"小王语气沉重,"以前为了不超时,每天都要闯几个红灯,逆行更是家常便饭。现在订单时间合理,系统规划的路线安全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