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海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太平洋上的残骸仍在燃烧,但另一场更加隐秘、影响却更为深远的战争已经全面打响——全球舆论战。
奉天的宣传机器,以其前所未有的效率和精准性,全力开动,誓要将美士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并为炎国的军事行动披上合法与正义的外衣。
奉天之声:这座拥有全球最强功率发射台的国际广播电台,以数十种语言,昼夜不停地向全球播报新闻。
其头条新闻标题统一为:《美士兰背信弃义,公然袭击炎国舰艇,悍然挑起战争!》。
广播内容极具煽动性,反复播放经过剪辑的“美机开枪录音”和“深水炸弹爆炸声”,并配以沉痛而愤怒的男声控诉:
“和平的守护者遭背后冷枪!国际水道安全面临最大威胁!”
全球报业联盟:这个由炎国资本暗中控制或深度影响的国际通讯社,向所有合作报纸发送了统一的新闻通稿、社论模板以及触目惊心的图片(如燃烧的美舰、落水的美军士兵,但绝不会出现炎国进攻巴拿马的画面)。
次日,从欧大陆到亚大陆,从拉美到非大陆,无数报纸的头版头条都呈现出惊人相似的标题:《美士兰的疯狂冒险》、《谁破坏了和平?》、《运河危机:侵略者的真面目》。
新闻影片:炎国的电影制片厂火速剪辑出长达十分钟的新闻短片,标题为《耻辱的偷袭:加勒比海的血证》。影片精心编排序列:先是炎国舰队“和平航行”的优美画面,接着是美机“挑衅”、深水炸弹“爆炸”,最后是炎国舰队“被迫自卫”的“克制”还击(只展示命中美舰的镜头,绝不展示登陆巴拿马的画面)。
这些短片被紧急空运至世界各地电影院,在正片前强制播放。
美士兰政府回过神来,开始竭力辩解,声称是“误击”、“炎国挑衅在先”、“入侵巴拿马是对美士兰主权的公然践踏”。
然而,他们的声音在炎国构建的庞大舆论矩阵面前,显得微弱而混乱。
“砖家”解读:奉天邀请(或授意)大批国际法“砖家”、军事“评论员”、历史“学者”在各大报纸和广播上发表文章。
他们引经据典,论证美士兰的行为“严重违反《奉天公约》”,而炎国接管运河是“基于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必要临时措施”,是“防止战争狂人扼杀世界贸易”的“负责任之举”。
炎国宣传重点攻击美士兰“首先开火”这一铁的事实(无论起因如何),反复质问:“谁打响了第一枪?”
“谁才是和平的破坏者?”
“一个无法控制自己军队的国家,有何资格谈论主权?”
……
这让美士兰的任何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
炎国外交官私下接触英、法、意等欧大陆国家,暗示:
“美士兰的鲁莽行为差点将全世界再次拖入大战,其霸权思维才是世界不稳定的根源。
炎国的行动是惩戒性的、有限的,旨在恢复秩序。
诸位的债务问题和安全问题,我们可以慢慢谈……”
成功地在西方阵营内部制造了裂痕,使欧大陆国家不愿亦不敢全力声援美士兰。
“受害者”叙事:开始宣传炎国海军士兵的“英勇事迹”和“伤亡情况”(即使伤亡极小也被放大渲染),塑造一种“和平之师被无耻偷袭”的悲情形象。
同时,大力宣传炎国医疗队“无私救助”落水美士兰士兵的行为,展现“以德报怨”的“高尚情操”。
在国内,宣传机器开动,庆祝海军取得的“辉煌胜利”,宣扬帝国武功,激发民族主义情绪。
在国际上,则通过受控媒体逐渐将事件定性:这不是两个大国的冲突,而是一个维护公约与秩序的文明力量,对一个破坏规则、鲁莽危险的失败国家的必要惩戒。
关键词从“冲突”变成了“惩戒”,从“战争”变成了“治安行动”。
美士兰在这场舆论战中一败涂地:
1。道义尽失:“首先开火”的事实无法辩驳,使其丧失了道德优势。
2。声音被淹没:其辩解和抗议被炎国强大的宣传浪潮彻底覆盖,无法有效传递到世界。
3。众叛亲离:欧大陆盟友态度暧昧,拉美国家噤若寒蝉,国内反战声音因初期的惨败而高涨。
4。形象破产:在全球公众眼中,美士兰从一个潜在的“民主灯塔”变成了一个“鲁莽、危险、失败”的麻烦制造者。
而炎国,则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秩序维护者”和“被迫反击的受害者”。
当炎国的军队稳固控制巴拿马运河,当美士兰太平洋舰队的残骸沉入海底,全球舆论战的胜利,为炎国的军事行动完成了最后的、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合法性镀金。
美士兰不仅在军事上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在国际形象和软实力上,也遭遇了一场彻头彻尾的惨败,为其未来的复兴之路,设下了巨大的障碍。
世界舆论的天平,已彻底倒向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