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找到理由之后,许多人无法认清这个理由只是他们一厢情愿的托词,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日积月累反倒会越来越相信理由的真实性。
到最后,人们甚至会忘记,当初给某件事灌注上的解释,只是因为那时找不到真正的答案,寻了个还说得过去的借口而已。
一旦进入这个阶段,托词也就变成了真理,甚至连当初找出这个托词连自己都不一定能够完全说服的人,也会相信了它的真实性!
袁绍就是这样一个被自己找到的理由给蒙蔽了的人。
起初他并不是很坚信吕布找到了长生不死的法子,可随着时日的推进,他对这个说法是越来越深信不疑。
当初河北众人争论应该先讨伐曹操还是应该先讨伐吕布,袁绍心里就有过一个盘算。
他也知道曹操是最大的威胁,相比于曹家,吕布或许只是肌肤之痒。
然而他内心深处有个声音一直在对他说着,要是联合吕布讨伐曹操,没能掌握吕布的生死,根本不可能得到有关长生不死的消息。
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相探寻长生不死的奥秘,却根本没有任何一个人窥探到门径。
突然冒出了个消息,说吕布一夜回归年少,而且还被验证了确实有这件事情,袁绍又怎么可能不动心?
只是当着河北众人的面,不好直接说出他的心思,才任由争论一直发展下去。
逢纪被郭嘉说服改变了心意,恰好中了袁绍的下怀,他哪还会有半点迟疑,当即决定讨伐吕布。
决定做了,没过几天,袁绍又有些纠结。
想来想去,还是曹操对他的威胁更大。
要是联合吕布讨伐曹操,等到把曹家击破,然后再反手攻打吕布,不仅能灭掉将来会成为他南下阻碍的曹操,还能顺势把徐州、扬州等地都给握在手中。
这么一想,袁绍就觉得他那个决定做的有些仓促了。
曹操虽然没有派人过来敦促,袁绍却很清楚,如今的平稳只不过是暂时的。
无论是出于袁家的利益还是曹家的利益,眼下的稳定都必须被打破。
摆在他面前的,只不过是稳定什么时候被打破,由什么人来打破。
打破以后,谁与谁同盟,谁又与谁为敌。
就眼下的形势来看,袁绍还是乐观的,毕竟曹操把郭嘉派来徐州拉拢他,已经摆明了立场,主要的敌人会是吕布,而不是他!
坐在书房里,袁绍面前摆着一摞书信。
这些书信都是从各地送来有关曹操和吕布的讯息。
与手下众人商议讨伐谁,不过是最后做个决断,至于袁绍,他还是得通过从各个渠道获取的信息,分析出究竟最终该出兵讨伐谁。
正在翻看着书信,一名卫士来到门外。
卫士向袁绍禀报道:“启禀主公,刘玄德求见。”
当初刘备因衣带诏一事逃到河北,他先是去了青州求见袁谭,由袁谭引荐来到邺城。
刘备的出身虽然低微,可这么多年他都打着皇亲国戚的旗号,起初相信的兵没有几个人,随着他实力和名气的增长,一些人为了自身利益,即便对他的身份有所怀疑,也还是当众承认他皇亲的名分。
从刘备出山,到如今已有许多年头。
他究竟是不是真的皇亲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很多人,甚至很多处于高位的人,承认他的皇亲身份。
有着这些缘故,当初刘备投奔河北,袁绍甚至还亲自出迎三百里。
可到了邺城以后,袁绍却始终没给他安排实务。
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袁绍并不是不清楚。
当年陶谦因为部将杀了曹操的父亲,曹操举兵讨伐,刘备受北海太守孔融所托领兵驰援。
等到曹操退了,他本该返回北海去向孔融复命。
可他却没有那么做,偏偏留在了徐州。
再后来,不知怎么回事,陶谦居然三让徐州,执意要让刘备接管陶家的一切。
陶谦的举动,被外面传成让贤,可袁绍却根本不相信那么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