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使两人,一人执伞盖,立于座上,另一人执武备,杂二扇,立于座后正中。
朱载坖在奉天门升坐之后,再次鸣鞭,鸿胪寺官员唱入班,左右文武两班齐头并进步入御道,此时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行一拜三叩之礼,是为“大班”
。
公侯、驸马、伯自成一班,即所谓的勋戚班,居武官班前而稍离。
百官行礼之后,鸿胪寺官员先出班,对皇帝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辞的官员人数。
这些人都是前一天在鸿胪寺报备好的。
如果皇帝要召见,那么便先行入殿觐见;如果皇帝不见,则在庭下或午门之外遥行五拜三叩之礼,行礼之后便算完事了。
接下来就是宣布边关是否有战事,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于早朝未奏事之先宣布,所以张国威而昭武功也。
宣读完这些之后,才开始奏事,每个官员在奏事之前,“皆预咳一声”
,此称为“打扫”
。
在打扫之后,要奏事的官员便迈步出班,到御前跪下奏事,说完之后便重新回到班列。
奏事之时不用口语,而是大声朗读奏疏。
通政司、鸿胪寺官员除了引导官员们奏事之外,有时还需要代读奏疏,而为了达到“美观瞻”
的效果,一般选取该衙门中符合美姿容和大音声标准的官员。
一般在这个环节,什么两广等地的官员就容易直接被淘汰,选取乡音不浓,洪武正韵很标准官员担任,在奏事之后,由御史上奏早朝期间官员失仪情况。
至此,早朝流程也就基本完毕了。
鸿胪寺官员“唱”
奏事毕,鸣鞭驾兴,待圣驾退后,百官亦退,各回衙门莅事。
说实话,这个所谓的朔望大朝会,对于朱载坖来说没有任何的意义,因为真正的大事怎么可能拿到朝会上来说,纯属是露个脸的事情,对于朱载坖来说自然是极为反感的,朱载坖每天处理政务都要到很晚,在起来参加朝会,怕是真的不要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