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参见:租庸调制、均田制
领均田令
隋朝推行均田制,整顿户籍。实行了“大索貌阅法”要求官吏经常检查人口,根据相貌来检查户口,使编户大增。和实行“输籍定样”在第一个的基础上确定户口数,编制“定簿”,以此为依据来收取赋税。
设置粮仓
隋朝在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唐朝初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1969年,在洛阳出土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还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由此可见的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手工业
隋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技术的重要发展阶段。其突出的表现是,在河南安阳、陕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白釉瓷。沼帔白瓷,胎质坚硬,色泽晶莹,造型生动美观,这是中国较早出现的白瓷。隋代青釉瓷器的生产则更广泛,在河北、河南、陕西、安徽以及江南各地皆有青瓷出土,并发现了多处隋代窑址,江南为手工业发达地区。隋朝瓷器的发展也带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纺织业
隋朝仓储布帛动辄数千万匹,说明当时纺织业是相当发达的。何北、山东历来是纺织业中心。北齐曾在定州(河北定县)设置绸绫局。相州的丝织品“雕刻之工,特云精妙,士女被服,咸以奢丽相高”。相州刺史豆卢通贡绫纹布,隋文帝看了觉得太精致了,命焚之于朝堂,表示不提倡生产这类细绫。而青州(山东青州)自古就有“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之称。隋代四川的织锦业,仍保持着全国先进水平,蜀郡“人多工巧,绫锦雕镂之妙,殆侔于上国”。麻布的纺织方面,在豫章郡“亦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俗呼为鸡鸣布”。
瓷器业
隋代青瓷的烧造技术有了进一步提高,选料比较精细,捏练技术有所改进,使瓷土得到较好溶解,胶体物质增加,胎体较薄,烧造过程中变形和损坏率有所降低。安阳出土的开皇十四年(594年)张盛墓和仁寿三年(603年)卜仁慕中,有许多生活用具、俑群和明器等,是用青瓷烧造的,代表了当时青瓷的发展水平。白瓷的烧造技术在隋代也有突出的进步。隋代工匠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提炼或控制胎料和釉料中铁的成分的方法,因此烧造出色调比较稳定的白瓷。在西安出土的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大业六年姬威墓以及张盛墓中就有近百件白釉瓷器,这批白瓷,胎质坚硬,色泽晶莹,造型生动美观。
造船业
杨素所督造的五牙大战船,船上有五层楼,高百余尺,左右前后设置六个拍竿,高50尺,可以拍击敌船。炀帝游江都时所乘的船,种类很多,有龙舟、翔螭、浮景、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等。其中尤以龙舟制作最精,高45尺,阔50尺,长200尺;船身分为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个房间。这些船都“饰以丹粉,装以金碧珠翠,雕刻奇丽”,可见制作技术是很高的。
商业
货币
隋朝统一币制,废除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世称“隋五铢”。“隋五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车书混一,甲兵方息。”度量衡在隋文帝时重新统一。“隋氏混一南北,凡齐、周之故老,梁、陈之旧臣,咸荟粹一朝,成文章之总汇。”除此之外,杨坚还曾颁布“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战亡之家,给复一年”等仁政措施。
城镇
商业的繁荣由于政治上的统一,全国市场扩大,特别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贸易也出现了繁荣景象。东西两京是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城市。西京长安有东西两市:东市名都会,西市名利人。因为是国都所在,所以城内“俗具五方,人物混淆,华戎杂错”。不少居民“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游手为事,竞锥刀之末”。东都洛阳有三市:东市名丰都,南市名大同,北市名通远。通远市“二十门,分路入市,市东合漕渠。市周六里,其内郡国舟船,舳舻万计”。丰都市“周八里,通门十二,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市四壁有四百余店,重楼延阁,互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少数民族和外国商人纷纷要求入丰都市交易,得到炀帝的允许,于是“先命整饰店肆……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给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这一记载反映了在商业繁荣背后的虚伪和社会的不公平。
此外,四川的蜀郡,江南的宣城、毗陵、吴郡、会稽、余杭、东阳等郡,以及南海、豫章、荆州、蔡州、岐州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商业城市。
外贸
隋朝的对外贸易,主要有西北陆上和东南海上两路,而西北陆上贸易尤其发达。为了发展西北陆上的商业贸易,隋炀帝派裴矩驻于张掖,“监诸商胡互市,啖之以利,劝令人朝。自是,西域诸蕃,往来相继”。当时以敦煌为总出发点的西北陆上交通贸易通道有三条:一是“北道”,在天山北路,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渡北流河水,到拂菻(叙利亚);二是“中道”,即天山南路北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过葱岭,又经鏖汗、苏对沙那国、康国、曹国、何国、大小安国、穆国,到达波斯;三是“南道”即天山南路南道,从鄯善、于阗、朱俱波、喝盘陀,越葱岭,又经护密、吐火罗、挹怛、帆延、漕国,到达北婆罗门(印度北部)。其中北道和中道到达拂菻、波斯等西亚、欧洲各国,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东南海路,主要是与南洋诸国以及日本、朝鲜半岛的贸易往来。南海是海上贸易的重要城市,这里“多犀象、瑁、珠玑,奇异珍玮,故商贾至者多取富焉”。不仅是进出南海诸国的最大口岸,也是通往西亚、欧洲海路上的主要港口。
人口
??隋朝户口流动表
年代
户数
口数
备注
北齐隆化元年(577年)
①3302528
②3032528
①20006886
②20006880
①号数据出自《周书·卷六》
②号数据出自《通典·食货七》
南陈太建九年(577年)
①50万
②60万
①200万
②24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