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夏,伦敦金融城vs奉天金融街。
泰晤士河畔的伦敦金融城,曾经是世界资本无可争议的心脏。
然而,历经大战的消耗和巨额债务的拖累,这座古老的金融之都虽仍保持着表面的繁忙,却已难掩其步履的沉重。
英镑的全球地位虽未彻底崩塌,但其金本位制已摇摇欲坠,币值波动频繁,信用大不如前。
与此同时,远在东方的奉天金融街,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气势拔地而起。
玻璃与钢铁构成的摩天大楼直插云霄,帝国中央银行、帝国海外开发银行、联合国际复兴基金总部以及无数新兴的金融机构在此汇聚。
这里交易的是坚挺的虎币,流转的是来自全球的资本,弥漫着一种伦敦所缺乏的自信与锐气。
帝国的目标非常明确:
不仅要分享全球金融霸权,更要彻底撬动并取代英士兰长达一个多世纪的金融霸主地位。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残酷的战争。
战略部署在多条战线同时展开:
1。黄金为王,釜底抽薪:
帝国利用其庞大的贸易顺差和战争赔款收入,在全球市场上持续地、秘密地吸纳黄金。
虎币严格的金本位制使其成为黄金的最佳“容器”,吸引了大量寻求避险的国际资本。
帝国通过其控制的媒体和评估机构,时不时地“质疑”英士兰的黄金储备是否足以支撑其庞大的货币发行量,以此动摇市场对英镑的信心。
帝国突然宣布,将其与英士兰贸易结算中的大部分顺差,不再兑换成英镑或英镑计价的债券,而是要求英士兰直接用黄金支付。
这一要求,如同直接抽取英士兰本就捉襟见肘的金融血液,让伦敦方面陷入了极大的恐慌。
2。贸易结算,虎币优先:
帝国利用其作为全球最大商品输出国和资本输出国的地位,强力推行“虎币结算圈”。
与帝国及其势力范围内的所有贸易,尤其是石油、矿产、粮食等大宗商品,被强烈建议甚至强制要求使用虎币结算。
对于英士兰的传统势力范围,如英联邦国家,帝国则提供极具诱惑力的条件:
使用虎币进行贸易,可以获得更优惠的利率、更快的贷款审批以及更优先的货物供应。
许多英联邦国家在现实利益面前开始动摇。
3。贷款武器,债务捆绑:
英士兰及其殖民地战后重建急需资金。
帝国“慷慨地”通过其控制的银行提供大量虎币贷款,但条件苛刻:
贷款必须用于购买炎国的商品和服务(进一步巩固虎币流通),并以关键资产(如港口特许经营权、矿产开采权)或关税收入作为抵押。
这使得英士兰及其帝国陷入了沉重的“虎币债务”陷阱,其经济命脉日益与虎币的流动性深度绑定。
4。金融中心转移,釜底抽薪:
帝国大力扶持奉天金融街的建设,提供极其优惠的政策吸引全球金融机构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