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_第411章 北宋三兴学-影书 > 第184章 烽火台与信号塔(第2页)

第184章 烽火台与信号塔(第2页)

后来听闻其主动请缨养马去了,本以为同出宋金刚麾下的两人渐行渐远,没想到啊

当初这个沉默寡言的小将,亲手奠定出来了一个盛世之基。

提点完尉迟敬德后,李世民看着半生明君四个字同样心情也有点复杂。

单从马匹数量看,这太玄盛世并非是如此前想象一般连绵不绝。

更像是皇子治承贞观基业,但又靡费甚多,最终玄宗接手的是一个国力折半的大唐。

结果

“此间诸事,最易莫过于军阵取胜。”

这是大唐皇帝的感叹。

甘露殿几个兵败后投李世民的将领点头

反正您赢了,您想咋说咋说。

房玄龄与杜如晦知晓李世民为何二叹,默契对视了一眼,想起来了彼此的儿子。

不由得也是一起无声点头

谁说不是呢

阎立本不由得有点气血上涌。

若是能直接入仕,他才不屑于以技入仕。

虽然如今觉得画画挺好的吧,但为什么就是看不惯这几人的神态呢

感叹也就须臾,颇爱良马的李世民随即兴致勃勃陷入畅想

“若破西域,不知张万岁能否给朕养上百千匹的汗血宝马”

房玄龄与杜如晦也就一感叹,该做的事情还是得记下来的

“须询民部豆事。”

“或该直询司农寺”

“司农寺为宜。”

两人点点头将此事记下。

高宗时,马政败坏带来的一个恶果就是部队失去了快速反应能力。

依然还是裴行俭三十万人那一仗,唐军人数数倍优于突厥,但依然打的吭哧瘪肚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骑兵不够。

后来更是因为宰相裴炎歪曲事实,两个头人在长安被斩首,结果突厥跟唐朝就如裴行俭所猜测,彻底杠上了。

突厥年年来,换着方面奔袭掳掠,就赌你唐军反应不过来。

后来直到李治死后二十多年,唐将张仁愿受不了这样玩儿捉迷藏了,将汉代的烽燧制度重新搬了出来,并做了更加科学的改进,由此诞生了悬空阁楼式的烽火台。

这种烽火台可以看作是在一个小土塔上修建了一个小房屋,就跟咱们今天的水塔似的,不过上下只能靠绳梯攀登,这样即使被袭击,上面留守的烽火兵也可以砍掉绳梯,然后燃火发信号。

张仁愿也改进了烽火的信号,要求烽火台彼此于清晨和入夜都需要互相打信号,平安举一火闻警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

三百里的范围内张仁愿修了一千八百座烽燧,至此朔方才终于安宁,突厥人不敢越境,朔方反而还裁撤了数万兵卒,节省了开支。

靠着烽燧,仅需一个夜晚就能将一个信号从辽东传递到西域,烽燧称得上是无线电时代之前最好的手段之一。

比如法国拿破仑时代,有人根据烽燧的思路,融入了密码学手段,制造了在当时称得上很先进的通讯塔。

依然是类似烽火台,每隔五公里修建一个信号塔。

这类信号塔不燃烧火焰,而是在上面修建了一个丁字型横梁,横梁两端各有一个能靠绳索拉动的悬臂。

每个悬臂都有七个角度,横梁也能摆动两个角度,因此这个信号塔理论上能摆出98个不同的图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