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嫌疑人,具有一定的反侦察能力。”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一定,并不是专业。”
“使用橡胶手套,但依然会留下残缺的汗液指纹。”
“选择使女婴在衣橱里,窒息而死。”
“而非直接掐死。”
“暴露了嫌疑人当时的心态。”
“乱!慌!”
“还有害怕!”
·
“说明此人未必是惯犯。”
“大概率是初次作案。”
“而他反侦察知识的来源,则有以下渠道:”
“当时新华书店,会有一些公安业务相关的书籍。”
“可以通过书店、或图书馆借阅获取!”
“另外,一些影视渠道,小说同样可以接触到。”
“比如1974年,7月1日在华夏上映的电影《侦察兵》。”
·
祁川的独特观点,倒是让在场的部分老刑警眼前一亮。
一通分析下来,有理有据。
不管是从逻辑推理,还是从具体情况考虑。
入室盗窃,期间被发现后误杀人,最后放弃盗窃并逃窜。
这样的分析;
明显比毒贩尾随,入室杀人,更有说服力。
·
“祁队,你的分析的确很独到。”
“但是我还有几个问题。”
副队长老杨,举起手发言。
“请问!”
“我承认你的办案思路和能力。”
“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破案?怎么破案?”
“哪怕确定,当年的案子,就是入室盗窃而杀人。”
“可现场仅留下一枚残缺的汗液指纹。”
“而且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五年。”
“怎么查?从何查起?”
“就算找到了一批嫌疑人,如何辨认就是犯罪分子?”
“嗯?”
·
“很好!”
祁川微微颔首,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波动,不疾不徐道:“老杨的思路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