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部专着,他将目光投向了梦开始的地方,植物病理领域。
他初步拟定了一个主题,《植物智能免疫系统:从超敏反应到精准设计》,算是囊括他在这个领域做出来的所有成果,这也是他内心深处最想写的东西。
第二本专着的撰写,实际上是对彭长刚院士提议的深度响应,主要的目的是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便利。通过系统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提升到理论体系的高度,实际上是在为华国标准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
毕竟枢纽细胞也就是“智能调度网络”的成果,如果没有研究者来诠释,其他人想要自己来参透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
而且智能调度网络大多依赖超算,也就是计算生物学的范畴。
他虽然是掌舵者,但对其具体原理和规律并不精通。
实事求是的说,这并不是他一个人能完成的任务。
所以两本书的侧重又有不同了。
时值深秋,繁缕研究院内却洋溢着春日的蓬勃气息。
在妥善安排好各项研究任务的衔接后,陆时羡决定正式启动两本学术专着的撰写工作。
他特意将立项会分别安排在繁缕研究院主会议室和植物病理与遗传育种实验室举行,每个会场都洋溢着独特的学术氛围。
周一上午,繁缕研究院。
环形主会议室座无虚席。
除了罗伯特、埃琳娜、赵栋梁等核心成员外,还邀请了《科学》出版社高级编辑安娜·威尔逊通过视频参会。
今天,我们不只是启动一本专着的写作,陆时羡开场便定下基调:而是在为细胞生物学的未来奠定基石。
他身后的大屏幕显示出《细胞智能:调度网络的原理与应用》的框架图:
上卷聚焦范式转移,中卷解析核心架构,下卷展望未来生态。每个章节都将配备动态数据可视化模块,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生成的实时模拟。
罗伯特教授率先发言:我认为应该加强国际合作视角,邀请马普所和EmbL的学者参与细胞功能编程章节的撰写。
这个建议立即得到响应,安娜编辑当场表示可以协助联系相关专家。
埃琳娜教授则关注技术细节:我们需要建立统一的结构数据标准,所有蛋白质结构都应当提供原始冷冻电镜密度图。她的提议引发了热烈讨论,最终确定将建立专着的配套数据库。
最精彩的当属赵栋梁的想法:他建议增加一个专着的增强现实功能设计,就是读者用手机扫描书页上的蛋白结构图,即可在屏幕上观察分子的动态运作。
我们要让专着起来。赵栋的话赢得了全场掌声。
为了抢抓标准体系制定的关键期,会议紧接着确定了严格的时间节点。
计划六个月内完成初稿,三个月同行评议,明年秋季全球同步出版。
对这本书,陆时羡特别强调道:我们的目标不仅仅出版一本书,而是定义一个学科新的未来。
第二天下午,在略显陈旧的植物病理实验室会议室里,氛围则显得有些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