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心中或许有私心杂念,行事或许少不了算计谋划。
但那份期盼大明强盛的初心,从未改变。
不过有句话说得极是,领头人的作用至关重要。
永乐帝这位胸怀雄才大略的帝王,在他手下为官,无能之辈只能被晾在一旁,有才能者方能得以重用,登上高位!
偏偏这样的官场环境,最让陈羽心生向往。
更何况,
彼时的大明国力雄厚,放眼整个天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与之抗衡!
所以,
陈羽甘愿在这样的时代里,奋力拼搏,创下一番功绩,让大明迈向更加强盛的未来。
让华夏的历史轨迹,在他的手中悄然发生偏转。
……
陈羽看着李至刚的姿态有感而发,这些感慨在他的脑海中一闪而过,他笑着缓声道:
“李老哥,我知道你很急,但请你先不要急,我还没有分析完。”
“还有第三点原因,那就是学子求学不易、考试不易!”
“朝中官员面对政务时,如何困难,说到底只是投入精力;可是来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则不一样,他们需要投入的不仅仅是精力,还有金钱!”
“考生的投入很漫长,经过一番漫长的投入之后,没有获得成果,那么考生事后,将会有三个选择,一是继续努力备考;二是失去信心,放弃科举;三是家中无力再托举,因现世因素,不得已放弃科举!”
“其实后面两种说的是一种情况,自古以来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既然这样,他们参加了一场科举,自然想要入仕途,结果因家中寒门,或贫困,导致再也撑不起三年的备考。”
“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了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学子,被现实拖垮,埋没成泯然众人矣,是他们的最终归宿!”
“所以,若是朝廷能在官员系统与科举系统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将那些偏科有真才实学的人留下来,那么不仅会起到扩充官员的效果,还可以让天下间的学子,更加认可永乐一朝,认可永乐帝!”
“因此,对官员系统和科举系统的改革,势在必行!”
“好!说的太好了!”陈羽话音刚落,李至刚便激动的一巴掌拍在了大腿上,看得出来力道很大,但他还是忍不住连连叫好。
“陈兄弟,你分析的很全面。”
“魁星百年难遇,洪武一朝也不曾有人获得这样的殊荣,如今一见,我才发现为何魁星会是魁星了!”
“你这分析条理分明,每句话都说到了要害上,比起我那粗浅之见,不仅来得全面,更是说得透彻!”
“不过话说回来,我大明朝堂之上,既要有能决断国家大事的栋梁之才;更少不了一批夯实根基的干练之士,正是这些人,才是平日里打理琐碎政务、支撑国事运转的基石!”
“再者说如今不管是士绅学子,还是市井百姓,对咱永乐朝多少存着些微词。要是朝廷能拿出些实在的革新举措,想来不仅能留住天下才子,让他们甘愿入仕效力,更能让天下人打心底里认同咱永乐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