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三、四品的官员,他们最开始是抱着好奇的心理在听。
毕竟,他们不相信一个困扰了华夏百年的难题,能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得到了解决。
可听到一半,他们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个个都开始聚精会神,认认真真的听着奏疏中的内容。
奏疏前一半内容,偏向理性分析,说的很中肯、剖析的全面,却并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
然而到了后半部分,针对这个问题便的解决办法,渐渐浮出了水面。
如何通过新建设学院——大学,一个堪比国子监的学府,以此来解决这个难题。
众人跟朱棣最开始看奏疏时候的反应大差不差。
都是先思索着其中的可能性,然后随着丝丝入扣的深入,突然一些想不到的地方开始明悟。
紧接着,就被这份奏疏的内容深深震撼到。
主要通过建设大学,从而将那些偏科但却在某一领域有着真才实学的落榜生,提供一个地方,以朝廷的名义,对他们继续着重培养。
这样一来,有才之人有了去处,而大明也有了人才储备!
双赢!
这样的构想,第一次听,确实有一种被惊艳到的感觉。
看似建设大学无非是多建设了一个学府,可若没有想到这一点,饶是再给你几百年,也无法解决这个难题。
在场的官员,全部都想到了,这个举措一出,估计能够瞬间笼络天下读书人的人。
只不过,这样一来,却是朝廷用钱买人心啊!
负担太重!
恐怕坚持不了多久!
下一刻,当他们听到最后一部分,也就是大学建设完之后,关于大学内的学子,竟采用全免费制度。
下到衣食住行,上到学费,全部免费。
但这一部分钱,也并不是由朝廷户部出钱,而是商贾!
此时,他们有了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更多的是傻眼!
懵逼在了当场!
他们确实没想过,可以让商贾出资,承接这里的费用。
只不过,商贾不仅地位低下,还极其奸诈,不可能平白无故拿钱出来。
因此,朝廷针对这种做法,给出了一定的政策。
允许商贾子弟入大学读书!
特么的!
落榜学子进入大学,这点无可厚非。
毕竟,说到底也是读书人。
读书人进入学府,理所应当。
只不过,商贾那种投机倒把之辈,士农工商最底层,有什么资格进入其中?
瞬间,奉天殿内开始有人窃窃私语。
由于常会期间,本来就为商议而开,所以对着这些私语探讨的声音,永乐帝并没有制止。
渐渐的,窃窃私语的人多了起来,奉天殿内瞬间陷入了嘈杂当中。
只不过讨论的人群,只有三四品官员。
对于那些二品的官员,早在昨日,就已在家中骂过娘了。
但也仅此而已!
反对?那就直接找永乐帝单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