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代表了那个时代,对‘极乐净土’的想象。
但有趣的是,京都的美,恰恰存在于这种极致的‘满’与极致的‘空’的对比之中。”
为了印证他的话,下午,他带着柳如烟,来到了另一座风格截然相反的寺庙——龙安寺。
这里没有金碧辉煌,没有雕梁画栋,最著名的,是那片仅仅由白沙和十五块石头组成的、举世闻名的枯山水石庭。
他们和所有游客一样,脱下鞋子,静静地,坐在寺庙的廊下,凝视着眼前这片被认为是“禅之极致”
的庭院。
“很奇怪,”
柳如烟轻声说,“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些石头和沙子。
但我的心,却感觉前所未有的平静。
而且,无论我从哪个角度看,都只能看到十四块石头。”
“这正是它的奇妙之处,”
陆沉微笑着解释,“‘见满则不满’。
据说,只有真正开悟的人,才能在心中,看到那第十五块石头。
这片庭院,不是为了让你‘看’的,而是为了让你‘悟’的。
它留下了大量的‘空’,而这些‘空’,正是为了激发你内心的想象与思考。
这就是禅宗的美学。”
第202章清水
傍晚,他们回到了旅馆。
迎接他们的,是一场极致的、充满了仪式感的美食体验——怀石料理(KaiSeki)。
身穿和服的女侍,一道道地,将那些如同艺术品般精致的、分量极小的菜肴,端入他们的房间。
从先付(开胃小菜),到椀物(清汤),到向付(刺身),再到八寸(山珍海味的拼盘)……每一道菜,都严格遵循着“旬”
的原则,选用当季最新鲜的食材,用最能体现其本味的烹饪方式,并以最美的器皿和摆盘呈现出来。
柳如烟小心翼翼地,品尝着每一道菜。
她发现,怀石料理,吃的不仅仅是味道,更是一种对季节的感知,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一种充满了禅意的、关于“减法”
的美学。
第二天的行程,是关于“光阴”
与“寻觅”
。
上午,他们来到了另一座充满了侘寂之美的寺庙——银阁寺(慈照寺)。
与金阁寺的名字相对应,银阁寺并没有贴上银箔。
它只是一座安静的、由深色木头建造的、已经显得有些老旧的楼阁。
但它那份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朴素而又优雅的美,却比金阁寺的金碧辉煌,更能打动人心。
“我好像有点理解,什么是‘侘寂’了。”
柳如烟看着那座安静的银阁,轻声说,“它不追求完美,不追求永恒,而是接纳和欣赏,事物在时间流逝中,所呈现出的那种自然的、不完美的状态。”
离开银阁寺,他们沿着一条宁静的、旁边是潺潺溪流的小路,开始了“哲学之道”
的漫步。
这条路,因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曾每日在此冥想而得名。
他们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走着,感受着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的斑驳光影,聆听着溪水流淌和风吹过树叶的声音。
下午,他们来到了充满了神秘与浪漫气息的祗园地区。
这里,是京都的艺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