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羽说完这番话之后,并没有过多的停顿,给众人消其中可行性的时间,而是紧接着开始讲述起了自己的第二个方面。
“第二,我认为在大学教育中,既要涵盖高深广博的学问,又应该增设一些科目。”
“这里所说的‘科目’,不应局限于永乐时期恩科设定的考试内容,那样的科目体系实在过于单一。相反,应当将算数、工部相关知识等实用内容纳入其中。”
“具体来说,就是把当前六部日常办公中实际运用的各类专业知识,整合为大学课程体系里的全新科目。”
“如此一来,后续恩科取士的考核标准便可据此调整。但可以确定的是,凡是在大学中系统进修过这些科目的学子,能够深入掌握某一部门的专业知识,未来入仕之后,就能迅速适应并上手对应岗位的工作。”
“因此,除了传统学问这类基础课程外,学子还应广泛涉猎更多具备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
“唯有这样,当朝廷在某一领域出现人才空缺时,才能直接从大学中选拔出专业对口的人才,而非仅仅挑选文章写得好却缺乏实用技能的学子。”
陈羽一口气将第二点说完。
大意就是原本的学科过于单一,相当于只有后世的语文一门。
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导致通过选拔进入仕途的人才,在入职后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对应部门的专业知识,极大地影响了办公效率。
更关键的弊端在于,通过恩科选拔出的进士们,自身天赋究竟适配朝中哪个部门的岗位,始终是个未知数。
这就好比后世高中阶段,会先给予学生两个月的时间接触文理科知识,再依据期中考试的成绩进行分科。
这种以实际成绩为依据的方式,能直接清晰地判断出学生在哪个领域更具潜力。
不过,陈羽提出的大学体系,与后世的大学仍有显着差异。
受限于时代背景,他所构想的大学,实际上融合了后世高中与大学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
这里的分科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文理之分,而是紧密围绕朝中六部的具体工作岗位需求,针对性地设置专业知识课程,相当于为学子们提供了贴合未来职场的“理论教材”。
尽管后续或许会安排实践环节,但即便仅从理论培养层面来看,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子,在进入朝廷任职后,完全能够跳过漫长的岗位适应期。
只需经过短暂的熟悉,便能迅速上手工作。
这不仅能大幅提升朝廷的整体运转效率,更让朝廷真正拥有了一处稳定、高效的人才储备基地。
众人对这种理念,开始交头接耳起来。
前方几个二品的文官大佬,一边交流,一边点头,仿佛是在说,这种大学的学制模式不错,对朝廷大有益处。
方才第一个站出来支持陈羽理念的勋贵张辅,对着陈羽面带笑容的说道:
“陈主事,你还有几点,我想你还是一口气说完为好。”
“你这说说停停,我脑海中一会思索,一会感慨,着实难受。”
“不如一口气说完,让我哪怕是感慨,也一次性感慨个够!”
面对张辅的善意调侃,陈羽立马对着他拱了拱手,笑道:
“新城侯不必着急,我也就剩下一点需要补充的了。”
话落,陈羽开始讲述起了最后一点:
“其实这最后一点,也不是什么特别的地方,无非就是担心大学期间,因高福利的原因,导致让部分学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与紧迫感,所以我建议大学期间,应当采取周考、月考、季度考、年考的方式,来提升学子的动力与激情!”
“毕竟,因大学招收机制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两类考生,一类是寒门、还有一类则是富商;”
“大学开办的目的,是为朝廷培养人才,也就是说里面是将就学习成绩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环境对于学习环境来说,至关重要。有的富商弟子,纯纯是为了让他们的后辈,进入大学结交人脉,又或者是看中了大学里面的学子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