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伊城中,李乾正处理军务,忽见郭子仪、李光弼、李泌、杜甫、高适、岑参一行人快步走入,人人神色凝重,显然有要事发生。
李乾抬头问道:“出了何事?”
“大帅,监军安禄山所部全军覆没……已为国捐躯。”郭子仪略作犹豫,以沉痛语气禀报。
“安禄山死了?”李乾一怔,猛地站起身来。
除去安禄山、阻止“安史之乱”,本是李乾既定之策。
但随着与安禄山接触日深,李乾也曾动摇,他发现安禄山虽桀骜不驯,却尚未真正下定决心造反,主要仍因惧怕李林甫之故。
李乾曾想,即便李林甫不在了,还有自己在。安禄山对李乾的畏惧,甚至超过对李林甫。只要李乾在一日,安禄山便不敢轻举妄动。
加之李乾更年轻,必比安禄山长寿;且已收编其范阳军,夺其爪牙,即便安禄山心存反意,也已无力作乱。
因此李乾一度认为,若能令其忠心为唐效力,安禄山实为一员难得的良将。
然而随后种种迹象表明,安禄山仍未放弃反心,虽未决意,却令李乾再度萌生除之之意。
此次派他西进,也正是为此。
李乾并非定要杀他,实是给他一个机会,若安禄山无反心,便不会贪功冒进,可免杀身之祸;若仍存异志,为权势必会冒险激进,则很可能兵败身亡。
须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食虽已风雨飘摇,却仍有不容小觑之力。
安禄山若冒进,战败可能极大,即便他侥幸生还,李乾也已决意寻借口除之,反心不死,终是祸患,终日提防亦令人心烦。
如今安禄山战死,一了百了,反倒省去李乾一番手脚。
“安史之乱”终可避免,李乾心中大石,终于落地。
作为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一死,叛乱注定不会再发生。唐朝可免衰败之运,续写辉煌。
“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也一同殉国了。”李光弼轻叹一声,道:“皆称得上是好汉子。”
若不谈作乱之事,安、史等四人确为当世豪杰,如此战死,实在可惜。李光弼等古人尚未知此四人日后之害,心生惋惜也在情理之中。
“为他们发丧,通传全军,并上奏陛下。”李乾迅速处置后续,随即令道,“大军即刻开拔,大张旗鼓西进,直逼麦地那!”
“大帅所虑极是。”李泌深表赞同,“安禄山兵败之事,哈里发必会大肆宣扬、鼓舞士气。我军须尽快进逼麦地那,先声夺人,以减其影响。”
以哈里发之精明,自然不会放过这一良机。他必会大张旗鼓宣扬这场胜利,以此激励军心、提振士气,同时打击唐军的声势。
眼下大食风雨飘摇,正急需此类捷报。尽管此战并非大胜,但为达最佳宣传之效,哈里发定会夸大其词,声称歼灭唐军十万八万。
李乾一声令下,数十万唐军迅速离开波斯,依其部署,声势浩大向麦地那开进。
途中果然传来哈里发四处宣扬的战报,正如李乾所料,哈里发宣称斩唐军十万,扬言唐军不足为惧。
消息传开,影响极大。不少原在观望的地区立即偃旗息鼓,不敢再起义暴动;本欲遣使联络唐军的势力也纷纷退缩。
然而这一局面并未持续太久,很快便被唐军大举西进的消息所取代。
数十万唐军浩荡西行,何等震撼?为达最大威慑之效,唐军此番精锐尽出。所见之处,盔明甲亮、杀气腾腾,当地民众无不震惊,他们此生从未见过如此雄师,即便素以善战着称的阿拉伯军队也难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