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唐朝边关征战情况 > 第340章 侯赛因逃了(第1页)

第340章 侯赛因逃了(第1页)

“禀大帅,撒马尔罕到了!”裴厚飞驰而来,远远便高声禀报,满面红光、喜不自胜,仿佛迎来此生最大的喜事。

“到了?”李乾眉头一挑,举目远眺,只见地平线尽头矗立一座巍峨大城,虽在远处轮廓朦胧,却仍可辨其雄伟气象。

虽远不及长安壮阔,却也远胜寻常重镇。

“好一座雄城!”李泌忍不住出声赞叹,“久闻撒马尔罕城坚墙厚,果然名不虚传。”

“能在此地见到如此雄城,实属难得。”李乾心生感慨。此处位于中亚,在往后世代被视为偏远之地,竟能有这般雄伟城池,着实不易。

“大帅,粟特人来了,他们是来迎接我们的!”裴厚趁李乾感慨之际,再度禀报。

“粟特人来了?看来侯赛因·优福已经逃了。”李乾眉头微蹙,略带遗憾,“他终究没有胆量在此与我们决一死战。”

“侯赛因·优福逃了?这懦夫!”众将顿时一片哗然,纷纷讥嘲,“不是自诩胆略过人,誓要与我军决一死战吗?就这点胆量,也配与我大唐为敌?”

“倒是个明智的决断。”李乾与李泌相视一笑,反倒出言赞许。

侯赛因·优福的逃走虽令人遗憾,但从大局来看,这一决策实则正确。

撒马尔罕守军不过数万老弱残兵,绝无可能抵挡数十万唐军的猛攻。若他执意死守,注定全军覆没,甚至自身沦为唐军战利品。

不如果断放弃撒马尔罕,退回呼罗珊总督府,集结波斯旧地的驻军再与唐军周旋,胜算反而更大。

呼罗珊作为东方总督的根基之地,驻军不仅数量远胜撒马尔罕,且更为精锐。只要他能拖住唐军,等待哈里发援军抵达,便可真正与唐军一决高下。

“他这算盘打得虽妙,可惜注定落空。”李泌微微一笑,道,“郭将军与李将军已在呼罗珊边境严阵以待,侯赛因·优福若要绕道返回总督府,必耗时日。待他赶到时,只怕我军也已兵临城下了。”

李乾派郭子仪与李光弼封锁边境,本意并非擒获侯赛因·优福,虽能生擒自是最好,但此事太难,除非奇迹发生。

真正目的,正是逼其绕道而行,拖延时间。有了这段宝贵时日,唐军足以攻入呼罗珊腹地。

“其实,放侯赛因·优福回到呼罗珊总督府,让他调集军队再来与我军决一死战,反而对我们更为有利。如此可一举将大食在呼罗珊的势力连根拔起,永绝后患。”李乾语气中带着几分遗憾。

“只可惜,此地乃波斯旧土。让波斯复国所带来的影响,远胜于歼灭侯赛因·优福一军,其意义重大得多。”李泌摇头轻叹,一语言破了李乾如此布局的深意。

若要彻底肃清大食在呼罗珊的势力,最佳策略莫过于诱使侯赛因·优福集结全部兵力、再予以全歼。

这样做,不仅能彻底清除他在呼罗珊的根基,更能使当地再无反抗之力,对唐朝而言,实为长远之利。

然而呼罗珊毕竟是波斯故地。在此地助波斯复国,其政治意义远超一场战术胜利。

波斯帝国曾主宰中东千年之久,影响力深远惊人。一旦复国,必将如地震般撼动整个中东格局,引发难以估量的连锁反应。

试想,一个灭亡百年的帝国竟奇迹般重生,将会带来何等冲击?各地必将纷纷响应,驱逐大食驻军,光复旧疆。

大食虽征服广土,却未能真正消化统合,内部本就四分五裂,远非铁板一块。

加之其以铁腕推行宗教政策,更激起了诸多矛盾。若波斯突然复国,对大食而言不啻为一场政治灾难,必将使其陷入长期内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