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我在俄罗斯那些年 > 228大侦探米哈伊尔与济贫院(第1页)

228大侦探米哈伊尔与济贫院(第1页)

浓雾对于伦敦来说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尤其在冬天,没有人特意留心它,但它还是随着太阳的升起逐渐包围了这座已经苏醒的城市。

当恶臭的泰晤士河上升起的浓重水汽与成千上万个烟囱开始冒出的煤烟混合在一起后,便形成了一层黄灰色、带有硫磺味的特色浓雾,逐渐明亮的阳光艰难地穿透这层帷幕,将万物染上一种朦胧的色调。而在这种色调下,湿漉漉的街道混合着昨夜的露水、泥土和马粪,形成黑色的泥泞。

等到时间继续往前推移,最早的载货马车已经开始在街道上隆隆驶过,马蹄声嘚嘚作响,紧接着便是报童尖锐的叫卖声,无数的男人、女人和小孩争先恐后地叫卖鞋带、橘子、饼干以及各种各样的小东西,依稀还能听得到远处传来驳船的汽笛声。

而就是在这样令人不安的浓雾中,一道瘦削、高挑的身影犹如消融掉了浓雾一般走了出来,他穿着一身格外奇特但在他身上又格外妥帖的斗篷大衣,头上戴着一顶在城市中有些突兀的猎鹿帽。

与此同时,他似乎是微微摇了摇头,接着便自顾自地发起了牢骚:

“伦敦的罪犯实在差劲,你看,人影隐隐约约地出现,又溶入浓雾之中。在这样的天气,盗贼和杀人犯可以在伦敦随意游逛,就像老虎在丛林里一样隐而不见,直到他发起攻击,猛扑过去。最后,只有受害者才能看清他的面目。”

在说完这番话后,他便从自己的怀里掏出了一个烟斗,似乎是想吸上两口镇静一下,但最终,他在端详了烟斗片刻后,还是将烟斗重新装进了口袋当中。

没办法,米哈伊尔不爱吸烟,再就是这年头吸烟实在是有些麻烦,米哈伊尔实在是懒得进行这最后一个步骤。

但无论如何,狠狠过了一把瘾的米哈伊尔刚准备深深地吸上一口新鲜的空气,紧接着就被混合着各种难闻的气味的空气给熏的差点干呕出来。

作为一个工业化程度很高、人口巨多且并不懂得如何治理的巨大城市,米哈伊尔只能说伦敦你可真够味的。

郁闷之余,米哈伊尔也是拿着自己的手杖继续往前走去,一路上还下意识地观察起了来来往往的人群。

有一说一,米哈伊尔的身材跟官方设定中的福尔摩斯还是很相似的,除此之外,以米哈伊尔现在的记忆力,只要他愿意去学习,那么无论是哪种知识大概都能准确无误地出现在他的脑海。

理论上来说,福尔摩斯能够掌握的知识米哈伊尔也能掌握,就算是那些米哈伊尔暂时还不会的技能,如果给他一些时间的话也未必不能学会。

而且为了尽可能地得到更多的知识以用在的改编上,像尸体的话,米哈伊尔早就在法国特有的典型公共机构陈尸所见过了。

值得一提的是,狄更斯便有去陈尸房看尸体的爱好,大约就在一年后,狄更斯会跟他的家人一起前往巴黎,而狄更斯特别喜欢一个人去巴黎的陈尸所,这个地方每天定时会把最近找到的无名尸体摆放出来,供巴黎市民辨认。

狄更斯晚年时,还曾以恐怖的笔触描绘过这一壮观景象:

“令人毛骨悚然的尸床,浸泡在水中的膨胀衣物,水珠滴落,滴了一整天,角落里还堆着湿透而膨胀的物体,仿佛一堆过熟的无花果被压碎。”

对此米哈伊尔只能说狄更斯形容的挺形象的,反正他在法国去观察的那段时间,确实是经常性地感到头皮发麻

不过真要说的话,死亡在十九世纪简直再常见不过了,身处这个时代的人将会有各种各样的机会见到死亡乃至更恐怖的场景,唯有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死亡或许才真正比较普遍的远离了部分国家和地区。

既然身处这个时代,那么米哈伊尔就不可能对很多东西视而不见。

而在伦敦的这几天里,为了确保自己改编的的严谨性,米哈伊尔已经穿着这身经典皮肤考察了这一时期的伦敦的大街小巷,想必不少伦敦都已经见过他这个打扮奇怪的怪人。

与此同时,在强大的记忆力和刻意阅读了一些书籍的作用下,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知识也都进入了米哈伊尔的脑中,什么近百年的灵异故事,一些植物学知识

当然,米哈伊尔自认自己的脑子不太行,脑子里都是一些死肌肉,即便知识很多,但运用起来似乎并不是很灵活的样子。

但就算如此,浅浅的扮演一下福尔摩斯也绰绰有余了?

该说不说,米哈伊尔现在还真有实战一把的冲动

咳咳,还是算了,要是表现得跟拉裤兜似的那就完蛋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米哈伊尔身上的套装虽然经典,但它并非福尔摩斯最开始的时候的装扮,而是经过了时间的演化和影视剧的熏陶才最终成了这副大众最为熟悉的装扮。

而此时此刻,米哈伊尔身上的斗篷在1870年代才会在英国流行开来,兼具美观和实用性,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和乔治六世都曾穿着这种斗篷,展现了英王的户外时尚品味。

包括米哈伊尔身上的大衣也是,直到1866年才被设计出来,而由于它既保暖又轻便,这种大衣一推出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从贵族到普通车夫都爱不释手。

换而言之,这身套装除了装逼以外,其它的无论是从实用还是美观的角度来说都是一等一的能打,只要有一个合适的契机便能够在英国推广开来。

甚至说后面推广的广告词米哈伊尔都已经想好了:“你想成为福尔摩斯吗?那就来试试这身衣服吧!”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米哈伊尔真把这件事办成了,那他绝对会成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一个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

另外这算不算最早开始卖文学周边?

这样一来的话,米哈伊尔是真准备在英国这边也办个生产这类服装的厂子,然后争取从这一时期的济贫院里捞点人出来。

说到济贫院,就不得不提一下1834年英国出台的新济贫法,这一法案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旨在威慑穷人的“救济”机构,制定和通过这一方案的有些人认为,贫穷往往都是由懒惰和堕落造成的,而为了让穷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它采用了“劣等处置”原则。

简单来说就是身处济贫院的人虽然也要干一些繁重且无意义的工作,但他们的待遇必须要比最穷的独立工人还要更差,不仅提供的是最为基础且毫无营养的食物,并且还被严格限制人身自由,未经许可不得外出,行动受到监管。

与此同时,他们住的是大规模的宿舍,男女严格分开,即便是夫妻和亲子,他们的家庭往往也要被强行拆散,并且身处济贫院的人还要穿上同一的济贫院制服,这同样是一种耻辱的标志。

大致总结一下的话就是你穷就是你不努力,你进入济贫院就想得到救济了?门都没有!

不仅要干同样繁重的工作,还要享受低的不能再低的待遇,至于歧视和压迫更是再常见不过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