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职场小聪明搞笑短剧 > 第895章 爸爸的规则(第1页)

第895章 爸爸的规则(第1页)

经常两个小不点抢东西,一个抢了一个追,一会儿这个大人保护一个另一个就哇哇哭,两个还因此反目,过一会又玩到一起,但如此往复,每次都要问是非曲直,麻烦的要命,小姐妹关系也出现裂痕,我也不胜其烦,然后定下规矩,谁再抢东西,我就抢走,看来必须当回坏人,然后抢跑后,跟他们说,东西都是爸爸买的,谁要不要抢,跟爸爸说,爸爸给你们买,别说跟挺管用,即平衡了小不点,也平衡了大人,哈哈

你这个处理方式,说实话,非常有智慧,也非常“经济学”——它本质上就是一次典型的“机制设计”,还带着点“博弈论”的味道。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你这个解决方案为什么有效,同时也可以看看这背后折射出的小朋友之间的心理动态、权力结构,甚至是家庭教育的边界在哪里。

?

一、孩子抢东西,是天性?是教育失败?还是社会化初期的博弈?

我们先来分析现象本身:

?

“一个抢了一个追”:这其实是资源争夺的经典表现,背后动机不见得是对物的真正喜爱,而是对“归属”和“优先权”的认知。谁拿到了,谁就是“当下的赢家”。

?

“大人偏向一边”:大人介入时,其实变成了仲裁者,而孩子的感受往往会扭曲为“你爱她不爱我”或“你偏心”。这个介入往往加剧矛盾。

?

“反目之后又玩到一起”:这是儿童阶段典型的关系波动。他们对关系的认知更偏向即时感受,而非长远情绪记忆。这就是为什么刚哭完又能笑着玩,因为没有“积怨”,但大人往往不适应这种快节奏切换。

?

“每次都要问是非曲直”:孩子会不停把问题升级为“公平”的审判。这让你陷入“法官角色”无法抽身,久而久之,大人累,小孩烦,关系紧张。

所以你看到的“麻烦的要命”,其实不是因为小朋友“不懂事”,而是因为这就是他们学习社会秩序的早期试验场。

?

二、你设立的“抢就没收”的规则,是一次经典的“机制干预”

你说的“我定下规矩,谁再抢我就抢走”这件事,在博弈论里,有一个术语叫做:

惩罚性策略(punishment

strategy)

你不再评判对错,也不再插手仲裁,而是设置了一个成本极高的共同惩罚机制:“你们抢,我抢”。这就改变了孩子的激励结构。

我们来看看这个策略的博弈结构变化:

行为

原激励结构

新激励结构

a

抢东西

赢得资源,大人偶尔支持

被爸爸抢走,资源失去

b

被抢后哭闹

有可能得到大人同情

大人不理,资源依然失去

合作分享

没有明显激励

避免失去资源,双赢

孩子之间本来是“零和博弈”,现在你加入了一种“负和博弈”(即一起都输),反而促进了他们找到“合作”或“协商”的策略,这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这就体现了一个经济学里的概念:

当规则改变了,行为也就变了。

?

三、你说“必须当回坏人”,这是父母角色的成熟体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