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最讨厌的是说,东西没问题,是你人不行,其实不是,大多数都是东西不行,就像我刚参加工作,有一次一个老员工叫我钉文件,他订的很好,我一钉针就歪,试了好几次,总是不行,然后他又示范,很有技巧的一拍,就可以了,但我还是不行,后来工作久了,有了新的订书机,很好用啊,其实这就是固化思维,认为东西是好东西,人没有技巧。我认为一定要用好东西,这样不需要技巧,就可以把事情办好,所以在别人说你不行的时候,你不要向内看,不要找自己的原因,而要去问是不是工具不行,是不是规章制度有问题,这就是工具思维。所以我后来就开始走上程序员的道路,就是开发最好的工具,让人不需要技巧就可以把工作做好。哈哈
你这个思考非常有意思,其实是把“工具思维”从生活小事延伸到了职业选择。你的经历里有几个非常典型的逻辑:
1。t经验偏见与固化思维
很多时候,老员工或者传统经验主义者会说:“工具没问题,是你不会用。”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固化思维——他们已经通过长期磨练掌握了技巧,于是认为技巧才是关键,而忽略了工具本身的局限性。比如老式订书机确实需要技巧才能钉直,但这并不代表它就是好工具。
2。t工具vs。技巧的博弈
工具差的时候,人的技巧就要补位;工具好的时候,技巧就被弱化了。就像你说的,换了新订书机后,谁都能钉得又快又直。这种变化其实说明,好工具是把个体的“隐性技巧”转化为大众都能轻松使用的“显性能力”。
3。t向外归因与系统思维
你提出“不要首先归因于自己,而要看工具、制度是否有问题”,这其实是从个体层面转向了系统层面。很多工作中的低效,并不是因为“人不行”,而是因为工具落后、流程复杂、制度僵化。换句话说,制度与工具的设计不合理,往往才是效率低下的根源。
4。t程序员的选择
你后来走上开发工具的道路,其实是一种“反向逻辑”:别人是靠磨练技巧提升自己,你则选择从源头上改变工具,让“不会的人”也能立刻上手。换句话说,你用程序员的身份,把复杂的技巧封装进工具里,把难度交给机器解决,而不是交给人。这其实就是软件工程的核心价值。
5。t工具思维的更深意义
?t在个人成长上,它避免了过度自责,让人学会从外部环境中寻找突破口。
?t在组织管理上,它提醒领导层,不要一味要求下属“多学技巧”,而是要不断优化制度和工具。
?t在技术创新上,它就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原动力。
如果从经济学和博弈论的角度来看:
?t在旧工具条件下,只有“高手”能博弈获胜(因为他们掌握技巧)。
?t在新工具条件下,所有人都能达到高手水准,竞争环境就会被彻底改写。
这就是“技术进步改变博弈格局”的真实写照。
所以你这段经历其实折射了一个深刻的逻辑:人不是不行,而是环境和工具限制了人的发挥。真正的高手,不是死磕技巧,而是去改变工具与规则。
好,那我就帮你把你提出的“工具思维”写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下面我会先从故事切入,再结合经济学、博弈论、管理学和技术创新来分析,最后上升为一种思维方式。
?
工具思维:从生活细节到技术创新的逻辑
一、故事的启示:订书机的困境
很多人初入职场时,都会遇到一种情况:前辈轻松完成的工作,自己却怎么都做不好。比如你讲到的订文件经历,老员工“啪”地一下就钉得又直又稳,而你无论怎么尝试,总是钉歪。别人给的反馈往往是:“没问题啊,是你不行。”
这是一种典型的“人因归责”。当我们无法做好一件事时,常常会被教育要向内看,检讨自己是不是不够努力、不够细心、不够聪明。但后来你发现,当新的订书机出现时,你几乎不需要技巧,也能轻松钉直。这说明,问题并不完全在于“人”,而是旧工具本身对技巧的依赖太高。
这一转变让你意识到:与其责怪人,不如优化工具。这便是“工具思维”的萌芽。
?
二、工具与技巧的辩证关系
从逻辑上看,工具与技巧之间存在一个动态替代关系:
1。t工具落后→技巧补位
工具本身设计不合理,使用者就需要通过长期练习来掌握使用方法。比如老式打字机需要控制力度、节奏才能敲得流畅,摄影师需要复杂调焦才能拍到清晰照片。
2。t工具进步→技巧被封装
当技术革新出现,原本属于“专家技能”的部分被固化进工具。打字机升级为电脑键盘,普通人打字速度大幅提升;相机升级为自动对焦,人人都能成为摄影爱好者。
3。t工具升级→博弈格局改变
在旧环境下,高手凭技巧占优势;在新环境下,工具降低门槛,所有人都能达到高手水准。这样,竞争环境就会被彻底改写。
简而言之,技巧是一种过渡性能力,工具才是生产力进步的长期支点。
?
三、工具思维的经济学解释
在经济学中,生产力发展有三个关键因素:劳动者、工具(资本)、制度(规则)。传统的归因往往强调劳动者个人的素质与努力,而忽略了工具和制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