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自小没有生母,懂事的也早些。在她身边这些年,从来规规矩矩,唯一的乐趣便是跟晏行去打过几次猎。
她招手让安王坐到身边,沉声道:“老七,你也知道,哀家并不想你留在平阳。哀家在宫中一辈子,只想让你做个闲散王爷,平安自在过好一生。”
“你大致心里也明白,你这次回来,估计再也回不到封地去了。既然如此,祖母想先将你亲事定下,你看如何?”
安王沉声道:“但凭皇祖母做主。”
太后点了点头,“哀家为你相看了两位姑娘,一位是镇国公嫡孙女沈清沅,另一位是庆宁候嫡女罗静婉。不知你中意哪一位?”
“皇祖母选的定然是最适合我的,”安王沉声道:“皇祖定夺就是。”
太后叹了口气,“罗姑娘端庄大气,性子温婉,日后有她打理内宅,你也可以安心。”
“那就罗姑娘吧。”安王道。
既然安王做了决定,太后便不再多问,笑着让苏嬷嬷摆饭。刚放好碗筷,一抹明黄色的身影掀开帘子走了进来,“母后,朕一个人用膳实在没什么意思,到你这里蹭顿饭,母后不会嫌朕叨扰吧?”
太后笑了起来,“哀家倒是有心嫌你,可你来都来了,还撵走不成?”
安王连忙起身行礼:“父皇!”
皇上做了个免礼的手势,“如今回了平阳,你要抽时间多陪陪你皇祖母,也不枉你皇祖母疼爱你一场。”
安王低声答应了声“是。”
太后笑着道:“老七性子随你,是个有孝心的。”
皇上在太后身边坐下,“看来朕今日是沾了老七的光,母后也肯绕着话表扬朕了。”
苏嬷嬷已经添了一副碗筷,太后亲手为皇上添了一碗汤,“这是苏嬷嬷亲手炖的清润汤,你看合不合胃口。”
“朕从小喝着苏嬷嬷的汤长大,自然是合胃口的。”他喝完汤,亲手为太后夹了一筷子菜,“母后别只顾着朕和老七,您也吃。”
太后吃完碗中的菜,看了安王一眼,“皇上,如今老七年纪也不小了,哀家想把他的亲事定下来,你看如何?”
皇上筷子顿了顿,看向安王。
坐在旁边的安王已经比他都高了,那张脸轮廓分明,眉宇间带着沉稳,当真不小了。
皇上心里泛起一阵感慨,白云苍狗,孩子们已经长大,自己不服老都不行了。他放下筷子,温声问太后,“不知母后相中了哪家姑娘?”
“庆宁侯府的罗姑娘端庄温婉,爱家看着不错。”太后笑着问道:“皇上觉得怎样?”
“庆宁侯为人正直,是勋贵中的清流。”皇上拿起汤匙,轻轻搅动碗中的汤,“罗姑娘性子又宽和,日后帮老七打理好内宅,自然最好不过。”
太后笑着点头:“若皇上也是这个意思就好。”
皇上笑着看向身旁的内侍,“明日一早,你去传朕的旨意,让礼部备好提亲的礼品,再派官媒亲自去庆宁侯府提亲。”
安王听到“官媒提亲”,面色微微发热。
罗二姑娘他见过,雪团子一样的小姑娘,也不知现在长成什么模样了。
太后见他放下筷子,呵呵笑着道:“老七,快给你父皇道谢。”
安王落落大方道:“多谢父皇为儿臣费心。”
皇上觑他一眼,“这事本该朕费心,不用些。”
一顿饭吃的其乐融融,皇上心情不错。从仁寿宫出来,他慢慢走到宫道上,夜色已浓,宫灯次第亮起,暖黄的光映在青石板路上,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冬日的冷风刺骨,却没吹散他眉宇间的温和。身旁的内侍小心翼翼地跟着,见皇上脚步放缓,轻声问道:“皇上,可要起驾回宫?”
“不用,朕再走走。”
这几个月以来,先是废了太子,随即秦王遇刺,皇上肉眼可见的苍老了许多。如今安王回来,皇上总算心里舒展了些。
又走了一段,便到了长乐宫。
皇上想了想,抬脚往长乐宫去。宫门已经关了,只门上两盏灯笼照着门前昏黄的一片,看上去有些凄冷。
自从太子被废后,皇上怕皇后求情,便一直没有见过皇后,如今主动前来,连内侍都没有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