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唯识三十颂偈颂 > 第15集直解(第2页)

第15集直解(第2页)

三、受:接触了以后就有受,有各式各样的感受。当然我们这个心跟佛号接触,说是“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我们这个苦恼扰动的心跟万德洪名一接触的时候,内心当中有寂静安乐的感受出现,有各式各样的殊胜的乐受。

四、想:有受以后就有想,开始生起很多的名言。如果我们这个时候是作意要修止,名言比较少,应该就只有佛号的名言,心中在佛号是无分别住的,但是佛号的名言是存在的;如果我们是修观,那名言就比较多了。那就把极乐世界的名号,再开展出来极乐世界的广大的依正的功德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正报妙,依报妙;那这个时候,名言就很多了。所以这个想,就是施设种种的名言,在这个名言的境界里面加以取相分别。

五、思:那么由这个想,就带动这个思,开始造业了,这个业性的开始就是思心所,造业。

寻伺:这个思心所的下一步就是寻伺。寻伺当然是有恶寻伺和善寻伺,就带动了善念、恶念;如果是在三宝的境界,由这个“作意,触受想思”以后,可能我们会带动了信心、惭愧心,无贪、无嗔、无痴的心,有种种的善心生起了。就是在这个作意所引导的情况之下,就是这样的情况。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会问,我这样的如理作意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就往前推。

一、欲:这个念头也不是有自性的,一切法是因缘生,“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这个作意心所是由欲——心中的希望而来的。有些人他对今生生命的希望是追求五欲乐,以追求五欲乐为他生命的目标;他这个人的作意,多分来说是在五欲的境界活动,多分;他很难来到三宝的境界活动,他也不太会来参加寺庙的活动,因为他根本没有这样的作意,他为什么没有这个作意呢,因为他没有这个希望。有些人他的希望是往生极乐世界,那又不同了;他这样的这种希望,就容易带动他心中的作意,经常在阿弥陀佛的圣德这方面不断的活动,忆佛念佛。所以他有各式各样的希望,就会引生各式各样的作意。

藕益大师在《成唯识论》说,这个希望对一个人影响很大。他说,小乘的学者他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但是他却进入了偏空涅槃,到了一种自受用的境界。大乘的菩萨也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但是他却能够从空出假,生起大悲心,广度众生,成就他受用的功德;为什么呢?为什么两个人都观一切法空,有这两种不同的相貌呢?因为心中的希望不同。一种是发出离心,他只希望成就自利的功德;一种是发大悲心,菩提心,他要能够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所以,之所以为什么同样观一切法空会有两个不同的相貌,因为心中的希望不同,他所带动的作意不同。

你看我们中国佛教史,在南北朝,南北朝是佛教可以说刚刚兴盛的时代,就是佛图澄大师进来以后,带动了整个佛法的兴盛;佛图澄大师的一个徒弟,就是道安大师,道安大师是弘扬《般若经》的,很多的王公大臣都做他的学生,听他讲《般若经》。有人就问这个大师说,他说你的学生当中有很多王公大臣学《般若经》,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但是他们为什么学了《般若经》以后,来到朝廷的时候,还是彼此的勾心斗角,完全没有改变。

大师说,因为他们学《般若经》,没有要成就佛道的心情;他们学《般若经》,只是在这个乱世当中,找一个暂时的精神皈依处而已;他没有说观一切法空来断烦恼,没有这样的心情。因为这南北朝战事太混乱了;暂时观一切法空,让内心当中安顿一下,休息一下,这样子而已,休息好了继续斗。那么这样子,没有想要解脱的希望,这个法对你没有力量,没有增上的力量。

像那个,我们研究那个《孔子传》也是那个意思。你看孔夫子那个时代,春秋时代,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为什么会礼崩乐坏?那些做出僭越礼的事情都不是老百姓,都是读书人,都是那些士大夫,通达礼乐的人,都是饱读圣贤之书的人,他们做出僭越礼的事情。孔夫子他老人家看出这个问题了,所以孔夫子他在弘扬礼的时候,他一方面传承了周礼的制度,他还提出了这个仁道的思想;就是我们今天在读圣贤书,学圣贤之道的时候,你一定要有一种心情,一种仁者爱人的心情。就是你为什么学礼,你学这些技术干什么?你是发自内心一种爱护人民的心情来学礼;这样子,这个礼的学习对众生有帮助,就是有这个欲,希望人民离苦得乐的心情;如果你学这个礼是为了你的私欲,那么这样子学这个礼,那是祸?国殃民。所以我们不要忽略一个人的希望,这个是你整个生命的方向的拟定。

我们今生会造很多的善业,修习很多的法门,但是这个目标在哪里,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所以《成唯识论》当中它讲说,它说如果单单是作意触受想思,这样的一种心所,五遍行没有多大力量;这个十大地法的重点在这个“欲”,就是你这个作意当中加一个欲——欲作意、欲触、欲受、欲想、欲思,那你这个五遍行不得了了,就是在五遍行当中,加一个欲,你要欲作意、欲触、欲受、欲想、欲思,那这个五遍行就变成一个有力量的一个念头,不管善念,恶念。就是你有一种希望在引导你的五遍行。

二、胜解:那么我们再问了,希望是怎么来的呢?它也不是自然而生,也不是上帝给我们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希望是由胜解来的。就是你对于你所决定的境界,能够生起坚定的理解,你为什么要追求五欲乐呢?你就认为五欲的快乐是你的皈依处,是一个大功德的境界;你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呢?你一定是经过你对极乐世界的理解,透过你的判断,说你愿生西方净土中。所以这个欲,是由于对于事情深入的观察所产生的理解,最后你才立定你这样的目标;怎么会有胜解呢,那就跟你心中的念定慧有关了。我们解释一下,当然主要是智慧——心中的抉择,但是这个智慧跟念和定有关。

三、念:就是说我们要成立一个明确的智慧,它决定不是在散乱心,一定要先有念,心于所缘境能够明记不忘。你一定有一个所缘境,或者念佛,或者持咒,调伏心中的散乱和昏沉。

四、定:由这个念的加强,到了定,心于所缘专注不散。这个时候心中破除了粗的昏沉掉举,现出一种明了寂静的相貌,就是到定。

五、慧:定中起观,这个是关键点,就是智慧的观察,观察生命的真相。这个观察生命的真相为了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要观察生命的真相呢?我们讲说,“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生命就是一个心识的流动,而这当中呢,你一定要先确定你生命的目标在哪里,你这个心识的流动要引导它到哪一个方向去。

我们先姑且不要说断恶修善这样的差别法门,就是你在修行的大方向,一定要立定一个目标,你修行的目的是为什么?这当中非常重要;当然这当中,绝对不是仰信,一定是如实的观察。

我们在生命当中的大方向的选择,有两个:一个是五欲的乐,五欲的安乐;第二个是圣道的安乐,大方向是这两个,离苦得乐。这两种快乐有差别。在《瑜伽师地论》当中讲到有十五种差别,五欲乐和圣道乐;我们不要讲那么多了,我们把这十五个可以融通成三个,把它会成三个:

第1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一个、障碍和非障碍的差别。

说我们过去也曾经在财色名食睡的境界里面接触的时候,产生了乐受;那么我们来到三宝的境界,我们拜一部八十八佛,拜完以后静坐,忆佛念佛,欸,心中也有乐受;这两个乐受,有障碍和非障碍的差别。这个障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在五欲境界里面产生的乐受,那个乐的感受有三种障碍,含藏了三种障碍:

第一个烦恼障,这个五欲的快乐当中会带动烦恼的活动,贪嗔痴慢疑。那么烦恼的活动本身是一个扰动相,它不是寂静相;不像圣道的安乐,你在佛堂当中诵经念佛,那种安乐是寂静的,是无障碍的。那么扰动相本身对快乐的感受,本身就是破坏的,因为快乐的扩大增长一定是寂静的,所以这个扰动的过程当中障碍你的安乐,让你的安乐的程度降低了——烦恼障。

第二个罪业障碍你的安乐,当然烦恼一活动就是罪业了;我们讲到罪业会让你不安,你心情的不安,这件事情也障碍你的安乐,虽然你在五欲的境界得到乐受,但这个乐受有罪业的这个加持在里面,使令你心不安,所以这个乐也有障碍。

第三个报障,这个老病死,你身体有老病死的这个因缘出现,也是障碍你的安乐。

这个世间的五欲乐,「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实安乐住」。说这个世间的欲乐,它有烦恼障、罪障、报障的夹杂,所以它比不上圣道乐,因为圣道乐的本身,它夹带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那是寂静的,是无障碍的;所以这个地方有第一层的差别,障碍和非障碍的差别。

第二个、坚固非坚固的差别。

这个世间的欲乐,它要等待很多的因缘的具足才能够出现,只要有一个因缘有所欠缺,这五欲的快乐就不能出现,所以它非常容易破坏。在《瑜伽师地论》当中特别讲到这个死亡,说这个世间的欲乐再怎么样的殊胜,你不能带它到来世,会被死亡所破坏,不能相续到来世;但是圣道的安乐能够相续到来世,你今生当中栽培一个佛法的善根,成就一个菩提,成就一个波罗蜜,你来生的时候,有些人一出生的时候心情就经常保持快乐,就是安详的,有点境界刺激他,他无所谓,他那个乐受在心中出现很久。为什么呢?他就是有修行了戒定慧的力量,有那种波罗蜜的功德,所以圣道的安乐,能够延续到来生;但是你今生在享受五欲快乐的时候,用这个善业力享受五欲的快乐,你死亡的时候完全破坏了,到来生的时候,完全没有影响了。

就是这个世间的欲乐它不坚固,它很容易破坏,你追求的过程很复杂、很辛苦,但是得到以后很容易破坏;而圣道的安乐你得到以后,它能够「恒转如瀑流」,也可以这样讲,相续不断的在你的心中,生生世世的引导你这一念心经常保持吉祥安乐的境界,它能够相续到来生,它坚固不可破坏;乃至于你到三恶道去,你所栽培的善根都不破坏;所以它有这个坚固,非坚固的差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