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唯识三十颂作者是谁 > 第8集直解(第2页)

第8集直解(第2页)

荀子的思想是相反,他认为一个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说我们一个人内心当中邪恶的思想强,善良的思想弱。那么说一个人本性是邪恶的,他为什么能够造善呢,那是后天的栽培,所以我们一定要靠克己复礼,来调整自己邪恶的恶性,来增长自己的善性,所以基本上荀子是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大乘唯识的思想是认为,“人之初,性本无记”,说我们有情众生的本性是无覆无记的,它也不是善,也不是恶,它所有的善,所有的恶都是后天栽培,就是阿赖耶识受熏的意思。这个地方,说是阿赖耶识“是无覆无记”这一段,智者大师他把第八识做解释,他说第八识就像虚空一样,它本身也不是善,也不是恶。假设这个虚空跟黑暗相应,那么这个虚空就变成暗相;假设这个虚空是跟光明相应,这个虚空就充满了光明,所以说明这个无覆无记就是这样,就是它本身是一个无覆无记的。

那么有人就说了,无覆无记和善良本性有什么差别呢?

智者大师说,善良的功能是光明的,它对于黑暗有对治性,就是我们今天栽培了一种清净的戒定慧,它能够对治黑暗。但是阿赖耶识对黑暗没有对治性,它不能抗拒黑暗,它跟黑暗相应,就变成黑暗;它跟光明相应,就变成光明,第八识永远是受染净法的熏习而有变化的。当然这是讲到这个有情众生的本性是无覆无记了。唯识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成佛以后,转识成智,佛的第八识是善性的,那是无漏的善性,而且不受熏的,它不再受熏习了。

佛在世的时候,这个提婆达多经常是反对佛陀。他有一天呢去应供,应供的时候吃了很多东西,就吃的肚子痛了,他肚子痛的时候没办法,就摸着肚子忆念:南无佛。一方面摸着肚子一方面念南无佛,就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现身为他加持,加持以后他肚子好了。提婆达多就跟佛陀感谢,佛陀说,我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是没有任何的分别,就是我没有任何的这样作意的,那是你的忆念而招感。

这个意思就是说,佛陀的这个无漏的第八识,那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它永远是善性,它不管面对任何善恶的境界,它永远是起善性,那个是无垢识的境界,那是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是不受熏的。我们这个凡夫的第八识是刹那刹那受熏,也刹那刹那的变化,但是这个凡夫的第八识是“是无覆无记”,它可以是增长善性,也可以增长恶性,就像虚空一样,它是一个这样的相貌。

我们再看触等亦如是,心所例王门,例就是比例的例,心所例王门,就是这个心所是永远随顺于心王而活动的。

十、云“触等亦如是”者。谓“触”等五个心所,亦如第八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所缘行相亦不可知也。

这个触等,指的是五遍行心所,第八识的了别性它在活动的时候,带动了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心所跟它相应。什么是亦如是呢?这当中有两个部分:第一个,“亦如第八识,唯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就是说这个触作意受想思,它在境界造作的时候,它也是非善非恶的,这讲亦如是。其次,“所缘行相亦不可知”,就是这个第八识夹带五遍行在了别境界的时候,这个触作意受想思的了别的活动,也是微细而不可知的。第八识心王的明了性非常微细,它的心所也非常微细,就是他们在整个活动的过程都非常微细,所以就使令第七意识产生错觉,认为是一个常一不变的我。这个是讲到这个第八识的心王心所因地的造作,和它果地的受用,是这样的情况。

我们看第十一科,恒转如瀑流,这一科是因果法喻门,把前面有漏的第八识做一个总结,我们看藕祖的注解:

十一、云“恒转如瀑流”者。“恒”谓此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转”谓此识无始以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恒则非断,转则非常,非断非常,因果法尔。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喻如瀑流,长时相续而非断常也。

这个第八识的这个了别性,在有漏位主要是两个相貌:一个是恒,一个是转。恒,就是指它的“一类相续,常无间断”,第八识的明了性它没有间断的,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灭又刹那生,没有间断。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它虽然是相续,但是它是变化。你的起心动念都在熏习阿赖耶,所以你今天的阿赖耶和昨天的阿赖耶不一样,乃至于你上课前的阿赖耶识跟你现在的又不一样,它不断的变化。所以“恒则非断,转则非常。非断非常,因果法尔。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喻如瀑流,长时相续而非断常也。”关于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七,我们引用这个《成唯识论》的内涵来做补充说明:

附表七——因果法喻门

第八识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阿赖耶,就是它的一个藏,这个藏,如果是在因地上,它是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所以它是一个因,因相。它表现在果上,它能够去变现一期的果报,这果相,就是第八识它可以是一个因,也可以是一个果。这个法呢,是一个义理,这样的一个道理。这个喻就是譬喻,这当中讲出一个譬喻,就是这个水流的譬喻,以水流来譬喻这样的道理。这个法喻双举,就构成了一个门,就是我们通过这样的义理的学习和譬喻的认知,能够引导我们通达到诸法实相,所以它可以说是一个门,有通达义,这一科就是这样的安立的,因果法喻门。这当中《成唯识论》做了一个问答:

问曰: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阿赖耶识,就是讲第八识的有漏位,是叫阿赖耶,它是断灭的呢?或者是常住不变的呢?

答曰:非断非常,以“恒”、“转”故。

第八识的相貌是非断非常,这当中主要有两个相貌,一个是恒,一个是转。这个恒是约着世俗谛,各式各样的因果的相续和因果的变化。这个转是讲胜义谛,那是离一切相的我空,法空的真理,主要这两个内涵,从恒和转来看出这个生命的真相。好,我们看它的第二段的说明。

“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

恒就是指的第八识,它在有漏位是无始劫来“一类相续”,一类相续指的是无覆无记,它是不起善,不起恶的。“常无间断”就是它的明了性是不断的不断的没有间断,刹那刹那的生灭没有间断,这个“常无间断”分两部分:

一、先看果相,从果地来说,“是界趣生,施设本故”。它是整个三界六趣生命体的一个施设的根本,就是我们在三界里面的一个果报,这个果报为什么能够不失坏,主要的是第八识的执受,第八识能恒常相续地去执受这一期果报,所以这个果报不会消失。说我们是一个人的果报,人的色身,人的思想,但是我们今生造了很多的善业,布施持戒忍辱,各式各样的善业,但是我们还是一个人的果报,这人的果报没有失掉。就是这一期的果报,它被第八识给执受,乃至于我们睡觉,我们睡觉的时候,就算我们不做梦前六识都不活动,我们这个果报还是不会失掉,这一期果报不会失掉。就表示我们那个果报体,在我们一期生命当中,它能够恒常不间断的相续存在,主要是一个第八识的一个“恒”,恒常相续的执持。所以这个是讲果地上的一个恒。

第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二、从因地上来说,“性坚持种,令不失故。”从它因地的持种来说,因为第八识的明了性非常的坚密,它的所执持的无量无边的种子,它永远不会失掉。说我们无量劫来,所造的任何的善业恶业,你曾经在佛堂当中拜了一部八十八佛,从你刚开始拜的第一拜,到最后一拜,整个内心的所有活动——你忆念三宝的活动,或者你打妄想的活动,全部被记录下来。你无量劫的任何的起心动念,也全部被第八识执持下来,而且这样的功能在第八识永远不会失掉。除非你修观对治,你刻意去用这个止观的力量来转变自己的思想,假设你不去动它的话,它“性坚持种,令不失故”,这是说它的一个相续性。

孔夫子是不得了的人物,孔夫子他能够在这个春秋战国,这样的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把周礼给恢复起来,他把这个周公的这种制礼作乐的制度,把它发扬光大,而且他还提出了一个仁,以仁的思想来充实这个礼。他为什么在当时一种封建制度,他有这么高的智慧,知道一个礼乐的一个表面上的行为,不足以使令一个人断恶修善。他看到很多士大夫都是通达礼乐的,但是他们缺乏一种爱人的心情,所以使令这个礼乐衰微了。所以孔夫子认为,要使礼乐兴盛,一定要保持一种爱人的心情,这个爱人当然很多了,克己复礼,表现在君上的是一个忠,表现于下面是一个慈,表现在朋友之间的是义,总之汇归就是一个仁爱的心情。

孔夫子他有这么高的智慧,绝对不是历史上的偶然,不是说孔夫子是自然而有的,就是一切法没有因缘的,不是,那么孔夫子他为什么在那一期生命当中,表现的这么高超的智慧呢?“性坚持种,令不失故”,那是他多生多劫的栽培而来,他这种智慧绝对不是突然间出现的,过去生就有这样的智慧,他多生多劫的学习,学习圣贤之道的累积,到今生因缘成熟表现出来了。

所以我们第八识,对于我们的各种的思想的造作,它有一种执持,相续执持的功能,这个是讲它的一个恒常的情况:一个果相的恒常和因地的恒常,这个是讲因果的相续,讲这个世俗谛。再看这个转:

“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

转指的是第八识,它无量劫来是念念生灭,而且前后变异的。就是我们前一念的阿赖耶识,跟下一念的阿赖耶识不一样,因为你又打一个妄想,你又思惟一分的法义,你内心的阿赖耶识现在是更加一分的光明,它是前后是有变化的。前后的变化,我们分两部分来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