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曹操虽死,然其宗室根基深厚。”
“其必委任夏侯惇、曹洪等镇守要地。”
“更兼司马懿在侧,此人智谋深远,颇有城府。”
“又因司马家族之事怀恨在心,必倾心竭力辅佐曹丕。”
“此时贸然进兵,恐难取胜。”
太史慈闻言,浓眉一竖:
“此言何谓!”
“不趁此时进兵,更待何时?”
“待曹丕稳定局势,再想取蜀难矣!”
鲁肃则正色道:
“子义勇猛,然兵者国之大事也,岂可轻动?”
“曹操经营蜀地多年,城防坚固,粮草充足,又有蜀道天险。”
“我军若孤军深入,粮草供给困难。”
“一旦受挫,进退维谷,悔之晚矣!”
“况古往今来,灭蜀本非易事。”
“此事尚需从长计议。”
二人争执不下,刘备目光扫过群臣。
见荀攸立于文官之列,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似有所想。
刘备遂问道,“公达可有高见?”
荀攸今年已经六十一岁了。
他也比历史上的自己活得要久。
按理说,到了他这个年龄,已经鲜少过问朝堂之事了。
毕竟到了他这个年纪与名望,只需要让自己平稳落地就可以了。
多说多错,万一犯了点儿什么错误。
只会使得自己声名扫地,晚节不保。
不过既然刘备问起,荀攸乃从容出列,拱手道:
“陛下,太史将军欲速战,鲁大夫主张谨慎。”
“……二者皆有道理。”
“然臣以为,若只起中国之兵,急难取胜。”
“须用五路大兵,四面夹攻。”
“令曹丕首尾不能救应,然后可图。”
刘备眼中精光一闪:
“哦?不知是哪五路?”
“公达可细细道来。”
荀攸展开手中地图,指点道:
“其一,可修书一封,差使往西凉羌族部落,见羌族酋长。”
“赂以金帛,令起西羌之兵,先从旱路取武都。”
“羌人悍勇,曹军必分兵抵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