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倘若朕未遇着先生,而是先遇孔明,能有今日之帝业否?
诸葛亮与张紘来到亭中。
远处港口帆影幢幢,商船往来如织,将交州特产运往四方。
“子纲,就在上月,蜀地又有使者来交州。”
“求购蔗糖百石。”
诸葛亮拿着竹简在手里晃了晃,好似炫耀一般讲给张紘听。
“此乃本月第三批求糖使者矣。”
“子纲以为曹丕为何如此嗜糖?”
张紘略作思索,答道:
“闻魏王宫中糖品不绝。”
“蜀主曹丕尤爱西国葡萄、甘蔗原汁、石蜜、饴糖等甜物。”
“日饮数升,此乃口腹之欲耳。”
“非仅如此。”
诸葛亮微微一笑,将糖块置于案上。
“来交州之前,亮夜观天象。”
“知南方有物可以兴邦。”
“今至交州,方知此物乃甘蔗也。”
园中芭蕉叶随风轻摆,远处传来码头劳工的号子声。
诸葛亮示意侍从取来地图,铺展于石案之上。
又唤张紘至近前,对他言道:
“子纲且看,交州地气湿热,适宜甘蔗生长。”
“自秦汉以来,此地糖业已有根基,只是未成气候。”
“交州本是瘴气之地,为历代君王所弃之。”
“然亮来交州数年,以为此地大有可为。”
他手指划过几处郡县。
“若能集民力广植甘蔗,建坊制糖,其利几何?”
诸葛亮有着非常开明的经济观。
天才之所以称之为天才,就是他能够因地制宜。
在蜀地,他能够发展蜀锦产业。
然后为蜀汉打造了类似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蜀锦贸易。
为羸弱的蜀汉创造了大量的外汇,也为北方事业积累了资本。
如今,来到了更加穷困,更加偏僻的交州。
诸葛亮也并未放弃开发此地。
经过大量的实地考核,他认定此地适合发展糖类产业。
作为一个政治家,诸葛亮也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
要知道,汉朝的糖类产品,如曹丕最爱的石蜜可是当时的稀罕物。
曹丕曾下诏对群臣说:
“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葡萄、石蜜乎?”
这其中的用意,其实是为了贬低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