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三兴炎汉 落花时节不见君 > 第237章 关张赵李全部回徐州将有大事发生(第7页)

第237章 关张赵李全部回徐州将有大事发生(第7页)

但运用并不广泛。

是直到宋朝,工商业、手工业相对发达,以工代赈才被频繁运用。

汉朝由于重农抑商,所以“以工代赈”这个概念对当时的人来说其实非常陌生。

虽然如此,这个概念其实不能理解。

李翊简单为众人概括:

“辽地自受灾以来,流民四起。”

“翊以为,可择流民之精壮者充行伍。”

“以兵饷代赈济,消弭乱于未萌。”

“其羸弱者,则官役之,使筑城浚河,计工授粟。”

“不役者不得食,不劳者不得获。”

“如此,一可绝游惰之患。”

“二可慰力田之民,三杜侥幸之心。”

李翊耐着性子,深入浅出地为众人介绍了以工代赈的好处。

而刘晔、徐庶、荀攸等人皆是明智之士,很快就理解了其中妙处。

“……善,善,大善!”

“若用郯侯之法,的确可以充分调动起辽东民众来。”

李翊弯唇笑道:

“既然诸公都没有意见,便请拟定具体实施方案。”

“待吾裁决之后,即刻实施。”

这便是李翊要跟众人商议的原因。

不是李翊须要经过刘晔等人的同意,而是一个方案的实施,不是光靠一张嘴就能真的实施下去。

具体的实施步骤,人员的调动安排,都需要手下人策应帮忙。

同时,要因地制宜,根据辽东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只有集思广益,才能治理好一方水土,一方人。

于是,众人便聚在一间屋子里,彻夜筹定“以工代赈”的具体实施方案。

经过一晚上的努力,总算得以拟定初步草案。

名字为《辽东抚民策》,又叫《工赈三章》

其具体的方案为,

第一,兴修水利。

发流民五千,浚辽河故道,日给粟三升。

河成之日,沿岸分田百顷,以渠为界,号曰“赈农渠”。

第二,军屯改制。

选饥民健妇编为”营缮曲”。

使健妇上千山,采松木制弓弩,匠作与戍卒同饷。

凡参与城防修缮者,其家庭可优先纳入军屯体系,享受军属待遇。

第三,官办工坊,吸纳闲散劳力。

由辽东政府出钱,设立官营冶铁、制盐、织造等工坊。

第四,化胡为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