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临证指南医案图片 > u003c目录u003e卷二(第7页)

u003c目录u003e卷二(第7页)

苏子郁金降香汁炒丹皮钩藤赤芍丹参茯苓白糯米汤煎。

侯(十九)胃脘当心。肝经交络所过。上布于肺。咳嗽胃旁作酸。腹胀。络气逆也。当虑失血。脉数能食。宜和络气。

生地桃仁桑叶丹皮麦冬茯神陈(二七)吐血八日。脘闷胁痛。肢冷。络伤气窒。先与降气和血。(血络痹胸胁痛)苏子郁金杏仁茯苓桃仁降香翁(二二)问诵读静坐。痰血夏发。入冬不已。胸胁痛引背部。脉小微涩。非欲伤阴火。夫痛为络脉失和。络中气逆血上。宗仲淳气为血帅。

苏子苡仁茯苓山楂桑叶丹皮降香末老韭白江诊脉数。涕有血。嗽痰。冷热外因动肺。缘素患肝痹。左胁不耐卧着。恐阳升血溢。微用苦辛泄降。不宜通剂。

黑山栀桑叶花粉知母栝蒌皮降香沈左胁岑胀。攻触作楚。咳痰带血。无非络中不得宁静。姑进降气通络方。

降香汁苏子苡仁茯苓橘红钩藤白蒺韭白汁又脉右长。呛血。仍宜降气。

苏子苡仁茯苓山栀丹皮钩藤郁金金(二九)饥饱劳力。气逆血瘀。胸痛频吐。此液耗阳升。上逆不已。血无止期。先宜降气通调。莫与腻塞。

苏子降香桃仁丹参韭白汁山栀茯苓某(四一)脉弦。失血。胁痛气逆。

枇杷叶(三钱)冬瓜子(三钱)苏子(一钱)苡仁(三钱)炒丹皮(一钱)桃仁(三钱)降香汁(八分)牛膝炭(一钱半)方(四二)忧思怫郁。五志气火内燔。加以烟辛泄肺。酒热戕胃。精华营液。为热蒸化败浊。经云。阳络伤则血外溢。盖胃络受伤。阳明气血颇富。犹勉强延磨岁月。至于阳明脉络日衰。斯背先发冷。右胁酸疼。而咳吐不已。胃土愈惫。肝木益横。厥阳愈逆。秽浊气味。无有非自下泛上。大凡左升属肝。右降属肺。由中焦胃土既困。致有升无降。壅阻交迫。何以着左卧眠。遏其升逆之威。且烦蒸热灼。并无口渴饮水之状。病情全在血络。清热滋阴之治。力量不能入络。兹定清养胃阴为主。另进通络之义。肝胆厥阳少和。冀其涎少胁通。积久沉。调之非易。

桑叶丹皮苡仁苏子钩藤郁金降香桃仁又桑叶枇杷叶苡仁大沙参苏子茯苓郁金降香又早服琼玉膏。

胡(六七)有年冬藏失司。似乎外感热炽。辛散苦寒。是有余实症治法。自春入夏。大气开泄。日见恹恹衰倦。呼吸喉息有声。胁肋窒板欲痛。咯呛紫血。络脉不和。议以辛补通调。不致寒凝燥结。

冀免关格上下交阻之累。

柏子仁细生地当归须桃仁降香茯神石(三四)先有骨痛鼓栗。每至旬日。必吐血碗许。自冬入夏皆然。近仅可仰卧。着右则咳逆不已。据说因怒劳致病。都是阳气过动。而消渴舌翳。仍纳谷如昔。姑以两和厥阴阳明之阳。非徒泛泛见血见嗽为治。(怒劳血痹)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又石膏生地知母丹皮大黄桃仁牛膝蒋(六二)宿伤。怒劳动肝。血溢紫块。先以降气导血。

苏子降香末桃仁黑山栀金斛制大黄又天地杞圆加枣仁茯神。

某形盛脉弦。目黄。咳痰粘浊。呕血。此胃有湿热胶痰。因怒劳动肝。故左胁中痛。血逆而上。

非虚损也。当薄味静调。戒嗔怒。百日可却。

苏子降香广皮白生姜桃仁郁金金斛六服后。接服海粉丸半斤。

某向有背痛。尚在劳力。气逆咳血。乃劳伤病也。(劳力伤)归建中去姜加茯苓。

某(二八)努力伤络。失血面黄。口中味甜。脘中烦闷冲气。病在肝胃。勿以失血。治以滋腻。

旋复花代赭石半夏淡干姜块茯苓南枣肉吕(二九)脉数上出。右胁上疼。则痰血上溢。必因嗔怒努力劳烦。致络中气阻所致。宜安闲静摄。戒怒慎劳。一岁之中。不致举发。可云病去。

降香末(八分冲)炒焦桃仁(三钱)丹皮(一钱)野郁金(一钱)茯苓(三钱)黑山栀(一钱)丹参(一钱)橘红(一钱)吴(氏)气塞失血。咳嗽心热。至暮寒热。不思纳谷。此悒郁内损。二阳病发心脾。若不情怀开爽。服药无益。(郁)阿胶麦冬茯神白芍北沙参女贞子李(氏)情志久郁。气逆痰喘。入夏咳血。都因五志阳升。况脘有聚气。二年寡居。隐曲不伸。论理治在肝脾。然非药饵奏功。

降香末枇杷叶苏子郁金栝蒌皮黑栀皮茯苓苡仁吴(氏)郁损。咳血频发。当交节气逆。呕吐肢冷厥逆。所现俱是虚劳末路。岂是佳景。勉拟方。

生白芍乌梅炙草炒麦冬茯神橘红张(氏)失血。口碎舌泡。乃情怀郁勃内因。营卫不和。寒热再炽。病郁延久为劳。所喜经水尚至。议手厥阴血分主治。

犀角金银花鲜生地玄参连翘心郁金失血一症。名目不一。兹就上行而吐者言之。三因之来路宜详也。若夫外因起见。阳邪为多。盖犯是症者。阴分先虚。易受天之风热燥火也。至阴邪为患。不过其中之一二耳。其治法总以手三阴为要领。究其病在心营肺卫如何。若夫内因起见。不出乎嗔怒郁勃之激伤肝脏。劳形苦志而耗损心脾。及恣情纵欲以贼肾脏之真阴真阳也。又当以足三阴为要领。再审其乘侮制化如何。若夫不内不外因者。为饮食之偏好。努力及坠堕之伤。治分脏腑经络之异。要知外因而起者。必有感候为先。里因而起者。必有内症可据。此三因根蒂用药。切勿混乱。大凡理肺卫者。用甘凉肃降。如沙参麦冬桑叶花粉玉竹川斛等类。

治心营者。以轻清滋养。如生地玄参丹参连翘竹叶骨皮等类。以此两法为宗。随其时令而加减。若风淫津涸。加以甘寒。如芦根蔗汁薄荷羚羊之品。若温淫火壮。参入苦寒。如山栀黄芩杏仁石膏之品。若暑逼气分。佐滑石鲜荷之开解。在营与银花犀角之清芳。秋令选纯甘以清燥。冬时益清补以助藏。凡此为外因之大略。所云阴邪为患者。难以并言也。

旧有麻黄人参芍药汤。先生有桂枝加减法。至于内因伤损。其法更繁。若嗔怒而动及肝阳。血随气逆者。用缪氏气为血帅法。如苏子郁金桑叶丹皮降香川贝之类也。若郁勃日久而伤及肝阴。木火内燃阳络者。用柔肝育阴法。如阿胶鸡黄生地麦冬白芍甘草之类也。若劳烦不息。而偏损心脾。气不摄血者。用甘温培固法。如保元汤归脾汤之类也。若纵欲而竭其肾真。或阳亢阴胜。或阴伤阳越者。有从阴从阳法。如青铅六味。肉桂七味。并加童便之类也。若精竭海空。气泛血涌者。先生用急固真元。大补精血法。如人参枸杞五味熟地河车紫石英之类也。凡此为内因之大略。至于不内不外因。亦非一种。如案中所谓烟辛泄肺。酒热戕胃之类。皆能助火动血。有治上治中之法。如苇茎汤。甘露饮。茅根藕汁等剂。在人认定而用之可也。坠堕之伤。由血瘀而泛。大抵先宜导下。后宜通补。若努力为患。属劳伤之根。阳动则络松血溢。法与虚损有间。滋阴补气。最忌凝涩。如当归建中汤。旋复花汤。虎潜丸。金刚四斤丸。取其有循经入络之能也。凡此为不内外因之大略。但血之主司者。如心肝脾三脏。血之所生化者。莫如阳明胃腑。可见胃为血症之要道。若胃有不和。当先治胃也。仁斋直指云。一切血症。经久不愈。每每以胃药收功。想大黄黄连泻心汤。

犀角地黄汤。理中汤。异功散。虽补泻寒温不同。确不离此旨。所以先生发明治胃方法独多。有薄味调养胃阴者。如金匮麦冬汤。及沙参扁豆茯神石斛之类。有甘温创建中阳者。

如人参建中汤。及四君子加减之类。有滋阴而不碍胃。甘守津还者。如复脉汤加减之类。

其余如补土生金法。镇肝益胃法。补脾疏胃法。宁神理胃法。肾胃相关法。无分症之前后。

一遇胃不加餐。不饥难运诸候。每从此义见长。源源生化不息。何患乎病之不易医也。(邵新甫)徐评此老治血症。其议论大端不信于古。而用药全然不知。此等医案。贻误后人。不可纪极。

无容不辩。其大犯在用麦冬五味玉竹沙参。夫麦冬乃补肺之重剂。肺气虚极。气不能续。则用之以补肺气。然仲景往往与半夏同用。如麦门冬汤竹叶石膏是也。盖防其窒腻耳。若吐血咳嗽。乃肺家痰火盘踞之病。岂宜峻补。从此无愈日矣。至五味之酸。一味收敛。仲景用之以治上气咳逆肺脉不合之症。然必与干姜同用。以辛散寒邪。从无独用者。今吐血之嗽。火邪入肺。

痰凝血涌。惟恐其不散不降。乃反欲其痰火收住肺中。不放一毫出路。是何法也。其沙参玉竹之补肺。大略相近。呜呼。此又不明后世永无吐血不死之人矣。举世尽然。今为尤甚。伤哉。古时虚劳与吐血。确是二病。虚劳是虚寒症。以温补为主。吐血之症不一。大概属阴虚火旺者为多。此老颇得言之凿凿。但有时仍以建中汤为治。则又误以仲景虚劳治法。混入吐血门中。终是胸无定见也。五十年吐血者极少。诸前辈无不以服补肺药为戒。所以死者绝少。目今吐血者十人而五。不服药者无不生。服麦冬五味者无不死。此虽时令使然。而药误亦不少也。可不畏哉。医案亦多重复可删。大半十同八九。令阅者厌烦。编书无识可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