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巧巧忙去开门,只见小姑子吴翠云站在门外,怀里抱着一个包袱,鼻尖冻得通红。
“快进来,外面冷。”黎巧巧连忙将人让进屋。
吴翠云是二房的女儿,手特别巧,针线活在全村都是数一数二的。
她进屋后,先向母亲张金花问了好,然后才打开包袱,露出两双崭新的棉鞋。
“嫂子,你上月订的棉鞋做好了。”吴翠云有些腼腆地说,“我特意絮了厚厚的棉花,保准暖和。”
黎巧巧拿起一双棉鞋,只见鞋面是藏青色的棉布,针脚细密均匀,捏一捏,确实柔软。
她想起前几日吴涯还抱怨脚冻得慌,这棉鞋来得正是时候。
“翠云,你的手艺真是没话说。”黎巧巧真心夸赞,当即试穿了一下,大小合适,暖和舒适,“正好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张金花也拿过另一双看了看,点头称赞:“这针脚,这手艺,比镇上的成衣铺子强多了。”
吴翠云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嫂子满意就好。”
黎巧巧掏出钱袋,不但按约定付了工钱,还多加了五十文:“这多余的钱你拿着,就当是奖金。你的手艺值这个价。”
吴翠云推辞不过,只好收下,脸上泛起红晕。
她犹豫片刻,鼓起勇气道:“嫂子,要是你们需要,过年前我还能再赶一身新袄子出来。”
黎巧巧闻言,眼睛一亮:“那敢情好!我和你哥正缺过年的新衣呢。料子我明日就去镇上买,工钱还按市场价加倍。”
吴翠云连连点头,眼中满是感激。
她知道,嫂子这是在变着法儿帮衬她。
有了这笔收入,自己也能过个肥年。
送走吴翠云后,黎巧巧回头见张金花正满意地数着工钱,之前的怒气早已烟消云散。
“翠云这丫头手艺好,人也老实。”张金花评价道,“比那些只会耍嘴皮子的媒婆强多了。”
黎巧巧笑着附和:“是啊,自家人到底靠谱。”
……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豆腐工坊给工人们放了假,要等到正月十五过后才开工。
黎巧巧难得清闲,坐在炕上盘算着过年的事。
吴翠云提着个篮子来串门,篮子里装着针线布料。
她一进门就笑着说:“嫂子,你说要做新袄子,我这不就赶紧来了。料子都带来了,你看看喜欢哪种?”
黎巧巧让吴翠云坐下,翻看着篮子里的布料,心里却有了新的主意。
“翠云,我想着,爹娘那身旧袄子都穿了好几个冬天了,棉花都结块了,肯定不暖和。”黎巧巧摸着厚实的棉布说道,“不如这样,我先出钱,你给爹娘各做一件新袄子,用料要扎实,棉花要絮得厚厚的。”
吴翠云听了,先是一喜,随即又皱起眉头:“嫂子这心意是好的,可爹娘那性子你又不是不知道。他们肯定舍不得穿这么好的新袄子,说不定还会怪咱们乱花钱。”
这话说得在理。
张金花和吴多福一辈子节俭惯了,就算现在家里宽裕了,也还是能省则省。
黎巧巧想了想,忽然灵机一动:“那咱们就不告诉他们。你就说是给我和铁牛做的,做大了尺寸,先让他们试穿看看合不合身。等穿上了,就不由得他们脱下来了。”
吴翠云被这话逗笑了:“嫂子你可真会想法子。不过……”她犹豫了一下,“要是只给爹娘做,其他房的孩子们看了难免眼热。二嫂三嫂那边倒还好说,大嫂那张嘴,怕是又要说闲话了。”
黎巧巧这才想起,吴家四房虽然分家了,但一大家子还住在一个大院里,孩子们整天在一起玩耍。如果只有老人穿新衣,确实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那你说怎么办才好?”黎巧巧虚心请教。
吴翠云盘算着说:“要不这样,给孩子每人做一件新棉花马甲,既实用又不算太破费。孩子们长得快,做马甲比做整件袄子省布料,而且,明年小了还能拆了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