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江湖录功法 > 紫霄御气经(第1页)

紫霄御气经(第1页)

修行总诀

鸿蒙初判,乾坤始奠,紫霄浩渺,灵气氤氲。《紫霄御气经》者,承天地之造化,融道家之渊理,为修行者开辟超凡入圣之途。此经源于上古道统,历经无数高真大德揣摩印证,非根基深厚、道心坚定者,难以窥其堂奥。

修行伊始,先明心见性。心者,神之舍,如明镜止水,不垢不净。尘世纷扰,如乱麻缠心,贪嗔痴念,似乌云蔽日。修行者需持如慧剑,斩尽诸般杂念,使心清如碧宇,方能感通天地灵机。杂念若风,心若磐石,不为所动,神思方能凝定,此为御气之基。

当静室端坐,闭目内视,如观心海。杂念涌起,不随念走,不被念牵,以空灵之心,审视诸般妄念。如看天际流云,自在飘荡,却不与之同流。如此久之,心渐澄澈,如清水见底,可纳天地清气。清气入体,浊气自口鼻而出,身心渐次清明,如雨后青山,焕然一新。

继而调息炼气。气者,生命之根本,万物之元精。呼吸之间,与天地相往来。以鼻纳气,徐徐如丝缕,绵绵入腹,下归丹田。丹田者,气之海,藏精聚炁之所,如深渊之藏龙,蕴育无尽生机。吸气时,意守丹田,觉清气如雾霭,缓缓汇聚;呼气时,浊气如阴霾,徐徐排出。如此反复,令气息悠长、匀细、深沉,渐入胎息之境。

胎息者,似婴儿在母腹之中,呼吸绵绵,不用口鼻,以脐为窍,通天地之元气。此时,脐下如沸汤,气机涌动,元气汇聚。周身毛孔,亦若有呼吸,与天地灵气相感应。天地灵气,如潺潺溪流,源源不断,注入体内,滋养脏腑经络。

气聚丹田后,便可行周天运转。人身经脉,犹如山川脉络,气血循行其中。其中,督脉为阳脉之海,起于尾闾,沿脊柱上行,过玉枕,至百会;任脉为阴脉之海,起于会阴,沿腹部上行,至承浆。修行者以意念为引,使丹田之气,自尾闾逆督脉而上,此为“进阳火”。

气行至尾闾,尾闾处微微颤动,如蛰龙初醒。气如蚯蚓蠕动,缓缓上行,过夹脊。夹脊之处,如关卡重重,真气运行艰难,需凝神聚力,以意推动。此时,意如强弓,气如利箭,以意引气,冲关而过。气至玉枕,玉枕如巨石阻挡,真气冲击,如浪拍礁石,需坚韧不拔,以强大意念冲击,冲关而过,直入泥丸宫。

泥丸宫者,众神所居,清气汇聚,如日月照临,智慧顿开。此时,泥丸宫中,光芒闪耀,真气盘旋。而后,气自泥丸顺任脉而下,归于丹田,此为“退阴符”。气行任脉,如顺水行舟,顺畅而下,滋养五脏六腑。如此一逆一顺,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谓之周天运转。

周天运转之中,需契合人体经脉之规律。十二正经,对应人体脏腑,气血运行各有时辰。子时一阳生,气行于胆经;丑时气注肝经;寅时肺经旺;卯时大肠经气血盛;辰时胃经当令;巳时脾经运化;午时心经主事;未时小肠经分清泌浊;申时膀胱经气血最旺;酉时肾经藏精纳气;戌时心包经代心受邪;亥时三焦经通调水道、运行元气。

修行者应依时而炼,事半功倍。子时胆经当令,此时修行,可助阳气生发。盘膝而坐,意守丹田,待气聚丹田后,引气沿督脉上行,可增强胆经功能,使胆气充足,决断有力。丑时肝经旺,引气养肝,可使肝气条达,目明神清。依此规律,每日按时修行,调和脏腑气血,使身体康健,为修行打下坚实基础。

又有五气朝元之妙法。心属火,其气为赤;肝属木,其气为青;肺属金,其气为白;肾属水,其气为黑;脾属土,其气为黄。修行至一定境界,调动五脏之气,使其分别沿相应经脉上行,汇聚于泥丸宫,谓之五气朝元。

此时,先观想心中赤气,如火焰升腾,沿心经上行至咽喉,再转入任脉,上达泥丸宫。继而观想肝中青气,如春树抽芽,沿肝经上行至巅顶,汇入泥丸。接着观想肺中白气,如白云飘荡,沿肺经上行至鼻,再入泥丸。然后观想肾中黑气,如深渊之水,沿肾经上行至顶,融入泥丸。最后观想脾中黄气,如大地厚土,沿脾经上行至舌,注入泥丸。

五气汇聚于泥丸宫,相互交融,化为先天真气,滋养元神。此时,泥丸宫中,五彩光芒闪耀,元神受此滋养,愈发强大。修行者超凡脱俗,渐入圣境,感知敏锐,智慧大开,可洞察天地玄机。

修行之路,漫漫且修远,需秉持恒心毅力,如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其间,或遇心魔侵扰,或逢境界瓶颈,皆为修行之考验。心魔者,内源于自身贪嗔痴念,外现于诸般诱惑。或见金银财宝,心生贪念;或遇美色诱惑,意乱情迷;或逢他人诋毁,嗔怒顿生。此时,需坚守本心,以正念为盾,抵御心魔。

境界瓶颈者,修行至一定阶段,进步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此时,不可急躁,应冷静反思,是否修行方法有误,或心性尚未达到相应境界。需调整修行方法,深化心性修养,突破瓶颈。以坚韧不拔之志,冲破重重阻碍,方能领悟《紫霄御气经》之真谛,与道合真,逍遥于天地之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紫霄御气经二十四篇经文

第一篇:混元启真

混沌未开,鸿蒙一片,太虚之中,有气无形。此气乃天地之根,万物之源,为混元一气。其弥漫于宇宙之间,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修行者于静室之中,闭目凝神,摒弃杂念,如置身于鸿蒙之初,以心感气,寻气之迹。

身如太虚,心纳万象,于恍惚杳冥之中,觅混元一气之真意。此时,心与气合,神与道通,如种子入土,静待萌发。初感之时,气若游丝,缥缈难寻。修行者需耐心专注,以细微之感知,捕捉气之踪迹。如暗夜寻光,虽微弱难辨,却不放弃。

随着感知深入,气渐清晰,如薄雾弥漫周身。此时,不可操之过急,需以平和之心,与之相融。气如灵动之精灵,感知修行者之心意,渐与心合。心之所向,气之所往,初步建立与气之联系,为后续修行奠定基础。

(经脉运行图注解:此时虽未正式引气入体,但心之所感,气已微动。周身经脉如沉睡之脉络,略有气机流转之征兆。重点在于培养对气的感知,为后续修行奠定基础。经脉微微颤动,似有微弱电流通过,此为气机萌动之象。但此时气尚未在经脉中形成实质运行,仅为初步感应,如同春寒料峭中,大地初醒之生机。)

第二篇:清心净意

心为气之帅,意动气则行。尘世纷扰,心易染垢,犹如明镜蒙尘,难现清明。故需清心净意,以还心灵之澄澈。修行者端坐静室,焚香一柱,袅袅青烟,如思绪之引,引领修行者进入内观之境。

闭目内视,观心中杂念如浮云飘荡。杂念或为功名利禄之想,或为爱恨情仇之念,一一浮现。此时,不随念走,不被念牵,以空灵之心,接纳天地清气。心清则气纯,意净则神凝。

当杂念涌起,以旁观者之姿态审视,不评判,不抗拒,任由其自生自灭。如观流水落花,自然流逝。每摒弃一杂念,心便澄澈一分。清气自口鼻而入,浊气自毛孔而出,身心渐次清明。

随着杂念减少,清气在体内缓缓流动,主要作用于任督二脉,使其微微发热,似有涓涓细流涌动,初步激活经脉气机。任督二脉如沉睡之巨龙,被清气唤醒,微微颤动,开始焕发生机。此时,身心轻盈,如脱却重负,为进一步纳气修行创造良好条件。

(经脉运行图注解:清气沿任督二脉渗透,如春雨润物,悄然无声。任脉自会阴上行,督脉自尾闾而起,二脉交汇处,气机微微盘旋。气之所至,经脉温热,气血流通加速。但此时气之力量尚弱,仅能初步激发经脉活力,如同星星之火,有待燎原。)

第三篇:纳气归元

天地之间,灵气充盈,如浩瀚海洋,取之不尽。修行者以鼻为窍,吸纳清气,缓缓下行,归入丹田。吸气之时,如闻幽兰之香,清气沁人心脾,沿咽喉而下,直达腹部。

意守丹田,觉清气如甘露,滋润丹田。丹田之处,温暖如春,如冬日暖阳照耀。呼气时,浊气从口呼出,如吐出心头阴霾,身心愈发轻盈。如此反复吸纳,丹田之气渐聚,如池蓄水,日益充盈。

初时,丹田之气如涓涓细流,随着吸纳次数增多,细流汇聚成溪,再成江河。丹田内,气机涌动,如沸水翻滚,能量不断积聚。此时,修行者能明显感觉到丹田的充实与温暖,这是气聚之象,为后续周天运转提供充足能量。

(经脉运行图注解:清气沿任脉下行至丹田,丹田处如漩涡中心,吸引清气汇聚。任脉上,气的运行顺畅,如溪流顺山势而下。丹田区域形成气之凝聚点,气越聚越多,压力逐渐增大,向外散发温热之感。此时,气尚未开始周天循环,但丹田气足是周天运转的关键前提,如同水库蓄水,水满方可开闸引流。)

第四篇:意动周天

丹田气足,以意念为引,开启周天运转。气自尾闾逆督脉而上,尾闾处微微颤动,气如蚯蚓蠕动,缓缓上行。此时,需全神贯注,以意念引导气之运行,稍有分心,气便易停滞不前。

过夹脊,此处如关卡重重,真气运行艰难。夹脊两侧肌肉微微紧张,似在阻碍气之通行。修行者需凝神聚力,以意推动。意如强弩,气如利箭,集中精神,奋力冲击。每前进一步,都需付出极大努力。

气至玉枕,玉枕如巨石阻挡,真气冲击,如浪拍礁石,发出沉闷之声。此处为周天运转之难关,需以强大意念冲击,冲破玉枕关,直入泥丸宫。泥丸宫中,清气汇聚,如日月照临,智慧顿开。此时,脑海中灵光一闪,对修行之理,又多一分领悟。

而后,气自泥丸顺任脉而下,回归丹田。气行任脉,如顺水行舟,顺畅而下。任脉温润,气在其中流动,滋养沿途脏腑。如此一逆一顺,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谓之周天运转。每次周天运转,都使气在经脉中运行得更加顺畅,对身体的滋养作用更强。

(经脉运行图注解:详细描绘督脉、任脉路径上,气的运行状态。督脉上,气克服重重阻碍,运行艰难但坚定。从尾闾开始,气缓缓蠕动,到夹脊时,受肌肉和骨骼阻碍,需奋力突破。至玉枕,更是面临强大阻力,冲破玉枕后,气如破竹之势冲入泥丸。任脉上,气如顺水行舟,从泥丸轻松下行至丹田。整个周天运行,使任督二脉贯通,形成循环回路,气在其中循环不息,如河流奔腾,为身体各部位输送能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