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塌了,”老苏简短地说,“居委会让所有人转移去广场的帐篷。”
杜若背着苏棠快步走在黑暗的巷子里,老苏在前面用手电筒照亮。苏棠趴在母亲背上,能感受到杜若急促的呼吸和微微发抖的身体。母亲的背很温暖,苏棠把脸贴上去,闻着那熟悉的香气,心中的恐惧渐渐平息。
广场上已经搭起了几十顶蓝色救灾帐篷,像一片临时的小村庄。李婶看到他们,连忙招手:“这边!你们家和苏姐一家安排在一个帐篷里。”
第二十六章地震
帐篷比苏棠想象的要小得多。七个人——苏棠一家四口,还有姑姑、姑父和表姐,挤在同一个空间里。地上铺着居委会发的草垫,角落里堆着几箱方便面和矿泉水。
“将就一下吧,”姑父叹了口气,“汶川那边更严重,北川县都平了。”
杜若帮苏棠整理出一个可以躺下的地方,用棉袄给她当枕头。帐篷里弥漫着潮湿的泥土味和方便面的调料香气。苏喜垂着眼皮玩游戏,苏姐给他泡好了面,撕开一根火腿肠放进去。
“安安,给。”表姐递来一根火腿肠,苏棠看了看母亲,杜若替她接了过来,道了声谢。
老苏蹲在帐篷口,正在检查他的手电筒和雨靴:“水利局通知了,明天一早我要去柳林那边抢险,听说泥石流冲毁了几段公路。”
杜若担忧地看着丈夫:“你要小心,听说余震还会持续。。。”
夜深了,帐篷里渐渐安静下来。苏棠蜷缩在母亲身边,听着外面时远时近的说话声,感受着余震带来的轻微晃动。
第二天早晨六点,老苏就出发了。苏棠醒来时,看到母亲正和姑姑一起用居委会发的小煤气炉烧开水。帐篷外雨还在下,滴滴答答地打在帆布上。
“学校都停课了,”苏姐对杜若说,“电视上说汶川那边死了好几万人,咱们这儿也有几百人伤亡。”
杜若脸色凝重:“竟然这么严重。。。”
“唉,八级的大地震,谁能料到。”
苏棠默默吃着方便面,听着大人们的谈话。她想起昨天在学校操场上感受到的那阵可怕晃动,原来在几百公里外的汶川,那震动要强烈得多。她不敢想象,几万人骤然失去生命是怎样惨烈的画面。
接下来的几天,帐篷区的生活渐渐形成了一种规律。白天,杜若会去居委会帮忙,苏姐则负责照看几个孩子。居委会每天分发矿泉水和方便面,偶尔还有些面包和火腿肠。表姐每天换着花样给苏棠编辫子,戴上和发圈同色系的发卡。
第五天晚上,老苏回来了。他满身泥浆,眼睛布满血丝,一进帐篷就瘫坐在地上。杜若赶紧给他倒了杯热水。
“柳林那边太惨了,”老苏声音沙哑,“泥石流冲毁了几户人家的房子,我们挖了一天一夜。。。只救出来几个小孩。。。”
他说不下去了,低头看着自己粗糙的双手。苏棠从没见过继父这样的表情——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悲伤。她小心翼翼地挪过去,把表姐给的糖放在老苏手心里。
老苏愣了一下,然后用长满老茧的大手轻轻摸了摸苏棠的头。没有言语,但那一刻,苏棠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亲近。
苏棠的姑父实时关注着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看着那些倒塌的学校、哭喊的母亲、被埋在废墟下血肉模糊的孩子,苏棠常常忍不住掉眼泪。她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也第一次意识到,能够和家人挤在一个狭小的帐篷里,是多么幸运的事。
一天夜里,余震再次来袭。帐篷摇晃着,苏棠被惊醒,本能地往杜若怀里钻。老苏迅速打开手电筒,检查帐篷的固定情况。
“没事的,”杜若轻拍着苏棠的背,“我们一家人在一起,不会有事的。”
苏棠抬头看着母亲疲惫却从容的脸,突然明白了什么是家——不是在多大的房子里,而是无论发生什么,都有人愿意用身体为你挡风遮雨的地方。
帐篷外,雨还在下。但在这个拥挤的临时居所里,几颗心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靠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