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慢慢往回走,孙浩然传授吐气不吸气妙法,说道:
“还不错,过几天跟我外出探路、建村!”
这一次没在使用独轮车,改用担子挑,还用上了指南针。
钻冰窟的凶险,记忆犹新,孙浩然再也不想尝试,果断选择爬山。
多次野外行走之后,孙浩然得出一个道理,速度太慢,消耗未必小。
经过测算,戚大亮的最佳速度在四公里左右;累点没关系,关键是赶路。
两人走了四个多小时,走到大盆地边缘,穿过厘山与苦山之间的狭谷,进入一座不算小的南北向谷地。
继续南行三小时,谷地折向西南。
孙浩然不想绕路,趁着“蓝昏”
时刻,直接爬山。
山是峭壁,没有缓坡;戚大亮看着孙浩然,跃跃欲试。
孙浩然悠悠然,看清楚悬崖路之后,微笑着点点头。
戚大亮放下担子,取出爬山工具,也不选路,就这么笔直往上爬。
孙浩然第一次孤独大漠行的时候,所带绳索又粗又大,很难携带;这次出门之前,特意求小树给了些树皮,绞合的绳索又细又轻,方便携带又好用。
其它爬山工具自不必说,铁钉、铁扣、小斧头等,都是为爬山特制的工具。
为了这些小东西,孙浩然将村子里的炼钢技艺,由西汉水平直接提高到唐朝水平。
戚大亮轻松爬上岩壁,固定好绳索;孙浩然这才一手拎箩筐,一手抓绳攀岩。
两人两副担子,两根扁担、四只箩筐,需上下几趟。
爬山的速度比预计快,天色将黑未黑,继续赶路!
山路有山路的好处,碛砾、沙石少,巨型石块多。
偶尔,也会碰上即将松动、掉落的大石,需要谨慎行路,才能避免。
走山路的缺点在于,晚上无法行走。
天黑之后,二人找到一处狭长石头缝,钻进去过夜。
戚大亮抵御寒冷的能力较差,所有带来的衣服全部穿上,还是不停哆嗦。
孙浩然将自己的衣服脱去大半,与戚大亮的衣服合起来,搞成被窝。
被窝属于奢侈品,村子里有襁褓,绝不会有被子、褥子,所有村人必须硬扛低温寒冷。
喜欢AI之后请大家收藏:(aiquwx)AI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