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番外5双胞胎成长之路
院角的小树苗蹿高半丈,年轮悄悄添了几圈。
赵穆清与方攸宁这对龙凤胎,转眼已到上小学的年纪。
他们就读的学校,并非寻常之地,而是隐于京城静谧之处、门禁森严的干部子弟学校。
红墙碧瓦掩映于葱郁林木间,看似寻常,却汇聚着一批身份背景特殊的孩子。
这里的教育理念自成一体,除扎实学科基础外,更注重视野、思维与格局的塑造。
两个孩子完美承袭了父母的基因。
妹妹方攸宁,小小年纪眉目间已初具母亲方允那种明媚大气的神采。
一双黑亮的眼睛灵动慧黠,反应敏捷,尤其在需要快速决断和空间想象的领域展现出惊人天赋。
哥哥赵穆清则愈发像父亲赵廷文,容貌清俊,性情沉静,善于观察思考,言语不多却总能切中要害,对抽象复杂的概念领悟力极强。
赵廷文和方允对儿女的天资深感欣慰,却也并未急于催迫。
在发现两个孩子对现有课程确实“吃不饱”后,经过谨慎评估和与孩子的沟通,顺其自然地支持了他们跳级的申请。
于是,年仅六岁多的兄妹俩,背着略显宽大的书包,直接步入了三年级的课堂。
然而,校园的学习仅是他们成长的一隅。
真正的“精英教育”,更多渗透在假期与周末的各类安排中。
他们的家庭背景为他们打开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大门,而他们自身的聪慧,也让他们能够理解并吸收这些远超同龄人认知范畴的知识。
方攸宁自幼对军事怀有浓厚兴趣,这令大伯赵廷琛格外欣喜。
她七岁那年,第一次被带至京郊某军事科研单位参观。
巨大的风洞实验室、轰鸣的测试平台、屏幕上流动的复杂数据……非但没让她畏惧,反而令她双眼发亮。
起初研究人员只当她是个孩子,拿出简单模型讲解,她却指着屏幕上的曲线仰头发问:
“这个峰值波动是因为进气效率不够吗?”
一语既出,让在场的一位老工程师惊讶得推了推眼镜。
自此,这成了她寒暑假的常态。
有时去航天某院看卫星模型,有时赴舰船所了解流体力学,有时又出现在电子对抗实验室,聆听前沿信息战理念。
她从不走马观花,总是带着思考观察、提问。
除了智力拓展,体能和意志的训练同样重要。
她的假期里有固定的“体育课”。
教练是经严格筛选的退役特种兵,训练场位于西山脚下。
内容从基础体能、格斗擒拿,到野外定向乃至简易战术配合,不一而足。
方允曾有些心疼,赵廷文却坚持:
“赵家的孩子,不论男女,都该有韧劲。不求成高手,但要会保护自己、承受压力。”
这天,在西山某高保密训练馆内。
方攸宁正和几个年纪相仿、同样来自背景特殊家庭的孩子一起进行格斗对抗训练。
她穿着合身的训练服,小脸绷得紧紧的,眼神专注。
轮到她对练时,教练看了看名单,叫出了一个名字:“盛秉均。”
一个高她半头、十岁左右的男孩应声出列。
他是盛书记家的小儿子,眉宇间已带英气,神态却带着点这个年纪男孩常有的、面对女生时故作老成的别扭。
盛秉均看了看对面站着的、明显比他小一圈也矮一截的方攸宁,皱了皱眉,直接转头对教练说:
“报告教练,我不和女生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