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忱不清楚朱瞻基的长远考量,只以为朱瞻基需要工匠,所以才让他重视,因此只是点头称是。
朱瞻基也不打算向周忱解释,因为有些事情低调推进即可,等到成果显现,自会水到渠成,不必张扬,以免四处树敌。
朱瞻基心中盘算着诸多事务,忽而说道:“其余诸事暂且无碍,只是近来圣上命我筹建幼军一事,也该着手做一些前期准备了。
我想让幼军营地的修建一并交由建设公司负责,随后我会将具体细则派人送至你处,你回去后也让设计组的匠人依据我的要求多作考量,若可能,最好军营也采用水泥构建。”
“臣遵旨!”
听闻此言,周忱忙起身拱手行礼。
朱瞻基见状,微微颔首。
幼军的筹备工作必须尽早展开。
接下来的事务只会愈发繁杂,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对朱瞻基而言已成当务之急。
毕竟,他眼下所做之事,难免触动某些人的利益。
即便他行事谨慎,稳扎稳打,未来也少不了需要用武力解决的问题。
正如后世的智者所言,掌握权力离不开掌控武器。
想到此处,朱瞻基心头一动,转而问周忱:“对了,如今工部里精通火器制造的工匠还有多少?”
祖父登基后,对火器生产的管控极为严格。
地方上几乎全面禁止火器制造,仅九边之地允许少量生产。
目前火器的主要生产机构是洪武十三年设立的军器局,它负责生产各种军需物资与兵器。
后来军器局职责分化,成为专司火器及兵器制造的部门,直属朝廷。
到了洪武二十八年,又增设了一个兵仗局,专门生产火器,隶属于内府。
兵仗局归于内府,乃宦官机构,由皇帝亲自指派的掌印太监管理,朱瞻基难以插手。
不过军器局隶属工部,而工部现由周忱主持,因此军器局也可视为在他掌控之下。
周忱闻言略作迟疑,随即答道:“回禀太孙殿下,军器局现有工匠千余人,其中学徒三百余人,擅长火器制作的约六百余人,每月可生产各类火器千余件。”
周忱深知朱瞻基对工部颇为关注,这段时间他也对工部事务有所了解。
所以朱瞻基刚开口,他便稍作思索,立即给出答复。
朱瞻基对军器局的火器产量并无太多兴趣,尽管这个时代大明的火器堪称全球领先,但无可否认,火器技术仍相当落后。
即使在应对*的时候,也难以占据上风,一旦距离缩短或者天气不佳,反而可能陷入完全被动的局面。
朱瞻基略作思忖后吩咐道:“你下去之后,从中挑选二十名经验丰富的火器工匠,送往太子府,我自有安排。”
周忱听后并未立刻应允,而是犹豫地望向朱瞻基,有些担忧地说:“太孙殿下,火器工匠与其他工匠不同,此事是否需要先告知圣上?”
周忱此举显然是为朱瞻基着想,朱瞻基想要调配火器工匠,他心里明白,这位太孙殿下意在亲自研制火器。
虽然对朱瞻基而言,少量制造火器并非难事,但若是正式调动一批工匠入宫,若消息传至圣上耳中,难免会引发不必要的猜疑。
朱瞻基笑着宽慰道:“无须忧虑,此事我会禀报圣上的!”
调动工匠的目的在于朱瞻基计划组建一支火器研究团队。
相较于那位太爷爷,他的祖父对火器虽有几分忌惮,但从不曾禁止其研究,只是更注重技术的保密与管控。
为确保统治稳定,才下令禁止地方制造火器。
朱瞻基坚信,若能研发出先进火器技术且不外泄,朱棣这位热衷战争的*定会欣喜。
而这对朱瞻基亦有不少益处。
尽管碍于规则,他无法大规模用火器武装幼军,但生产一些用于训练或组建精锐小队并无不可。
周忱见朱瞻基深谙其中利弊,也意识到自己多虑了,便笑道:“如此,倒是老臣多心了!”
“多虑是好事,在我这儿不必害怕说错话,只要言之有据即可!”
朱瞻基笑着端起茶盏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