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穿越大明从假太监开始 > 第100章 水泥路(第1页)

第100章 水泥路(第1页)

“不必谢我,你父亲镇守安南,也是为了大明江山,只要是好事,我自然会支持。”

朱瞻基摇头笑道,张辅镇守安南并非为了割据称雄。

安南局势混乱,张辅虽多次平定,但往往刚离开,那边就又*了。

与其频繁征伐,白白耗费钱粮,不如让张辅驻守,这样安南自然能够稳定下来。

到那时,对朱瞻基来说,这里就会成为经营西南的绝佳前哨。

一旦时机成熟,大明军队便可迅速从安南出发,席卷整个西南。

“对了,我前几天让沈文度派人去三宣六慰的盐贩,事情办得如何了?”

朱瞻基心中一动,忽然问道。

当初拍卖新盐时,由于三宣六慰的土人经常*,无人敢参与竞拍。

之后朱瞻基便让沈文度自行安排人员处理此事,他还为此专门写信给黔国公沐晟。

算起来已过去一个多月,朱瞻基认为以沈文度的办事效率,应该差不多办妥了吧。

听罢张懋的话,朱瞻基回应道:“此事沈文度早有部署,众人已陆续启程,只是路途遥远,短时间内恐怕难以收到回音。”

张懋自然知晓朱瞻基派遣沈文度前往三宣六慰的意图。

尽管他对沈文度仍存轻视之意,但对这一计划的关注却丝毫不减。

朱瞻基听后微微颔首,时间始终是最棘手的问题。

即使是他也无能为力,不过得知沈文度已有安排后,他便安心许多。

稍作沉思,他又对张懋说道:“你也需派遣锦衣卫前往,不仅是三宣六慰,周边土人与邻国,若有值得了解之处,皆应有所准备,恰巧令尊也在那里,他可以协助你一二。”

对于张辅,朱瞻基并不熟识,若论关系,这位英国公与自家二叔更为亲近。

因为两人同为军旅出身,虽然无关立场,但朱瞻基不便直接联系张辅。

反倒是让张懋这个儿子出面更为合适。

张懋恭敬答道:“遵命!”

——题外话——

首位盟主天醉道人,感谢您的支持!关于加更规则,以万字为基础,超出部分按天计算,总计五天,具体每日更新量视作者的手速而定,我会尽全力多写!

7017k

——应天府城始建于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竣工于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历时二十八年。

这座城池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其他诸城皆无法比拟。

占地约二百三十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万多公顷,三十四万多亩,由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垣构成。

仅京城城墙便超过三十五千米,外郭城更是超六十千米,堪称世界第一城。

应天府城北靠长江和玄武湖,南临秦淮河环绕,明朝时期一直是大明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亦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

同时,它也是当时全球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

朱家祖孙两代人,一个是开创者,一个是继承者,在这座与众不同的京城建设中展现了各自的非凡之处。

不必提及朱元璋从一无所有到建立王朝的传奇历程,单是他的一些理念就足以令人惊叹。

他打破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格局,将京城打造得不拘一格,这种胆识和远见让人敬佩。

而此刻,朱瞻基则因这份创新精神更加钦佩自己的曾祖父。

在温暖的阳光下,应天城的城南,京师外的一群工人正在忙碌。

他们身穿统一的工作服,上面印着“大明第一建筑集团”

的字样,手持各种测量仪器、绳索、木尺等工具,正在规划从仪凤门到长江码头的一段水泥路。

这段约三四公里的路虽然不算长,却承载着历史性的意义——它是大明的第一条水泥路。

作为连接京城北区与长江码头的重要门户,仪凤门的交通压力可想而知,年复一年的车辆碾压让砖石路面不堪重负,即便定期维护,仍会出现凹陷和积水的问题。

周忱之所以选定此处作为试点,并非偶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