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维港寄长安谁是攻 > 94(第4页)

94(第4页)

老人腕间的艾德莱斯绸绷带拂过镜头,那些鲜艳的几何图案在取景框里一闪而过,“昆仑山的雪菊要配去年晾的桑葚,就像年轻的骏马要配老骑手。”

老人枯枝般的手指弹了弹镜头,杨晟的耳尖瞬间烧红。

当他颤巍巍模仿抛茶动作时,茶汤泼进十二生肖浮雕桌缝,沿着犄角旮旯淌成微型塔里木河。

茶馆里爆发出的笑声震得梁上的灰尘簌簌落下。

买买提江抽出英吉沙小刀,刀刃在阳光下闪过一道寒光。

他削了块鹰嘴豆馕,刀尖挑着在镜头前晃了晃:“先让你的铁眼睛学会吞咽。”

馕块的碎屑落在镜头盖上,像细小的雪花。

暮色爬上艾提尕尔清真寺尖顶,GoPro的电量告急提示音与晚祷的钟声同时响起。

老人用茶渍在桌面勾勒迷宫。

杨晟低头换存储卡的功夫,褐色水痕已干涸成喀什噶尔的血管脉络。

“跟着茶痕走,”

老人喉间滚过苍老的笑,“能找到七十二座没上旅游书的老门楼。”

他的指甲缝里嵌着经年的茶垢,在桌面上划出沙沙的声响。

杨晟低头更换存储卡的工夫,茶渍已干涸成一张褐色的喀什地图。

陈导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楼梯上来,在他身边盘腿坐下:“下午去和田,知道桑皮纸吗?”

杨晟茫然摇头,喉结上下滚动。

现在的他早已不是港岛那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也不是北京城里西装革履的杨总。

五个月的新疆生活在他身上刻下深深的印记——头发扎成淩乱的小揪,胡茬像戈壁上的骆驼刺,曾经白皙的手指如今粗糙得像老树的枯枝。

新疆的冬天冷得刺骨。

拍戏的明星裹着羽绒服还直打哆嗦,而他们拍纪录片,什么都要亲身体验。

杨晟从没叫过苦,但夜深人静时,他常对着窗外的星空发呆。

每当拍到罕见的美景,回看时总会不自觉地微笑,那笑容里即藏着隐秘的喜悦,也有苦涩,像是发现了无人知晓的宝藏。

“不知道就对了。”

陈导掰开热馕,蒸汽在冷空气中凝结成白雾,“不知道才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馕的麦香混着奶茶的咸香,在寒冷的早晨格外诱人。

和田吉亚乡的桑皮纸作坊里,杨晟的GoPro正在经历职业生涯最剧烈的震荡。

玉素普老爹的鎯头第四次敲在他手背上时,相机正巧从工作台边缘记录下全程——杨晟龇牙咧嘴的表情在鱼眼镜头的畸变下,活像颗被踩烂的沙棘果。

作坊的木梁上悬着二十年前的老黄历,纸页被堿水汽熏得卷曲发黄,像枯死的胡杨树叶。

穿堂风掠过时,那些纸页哗啦作响,彷佛在嘲笑这个笨手笨脚的学徒。

“汉人娃娃的骨头是玻璃做的?”

老爹扯过杨晟通红的手掌,粗糙的指腹摩挲着肿胀的皮肤。

阳光透过天窗照下来,老人鼻尖悬着的汗珠在杨晟手背上投下颤动的阴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