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气泡在上升中凝结冰晶,像湖神撒落的珍珠项链。
塔玛夏的冬不拉突然弦断,少年指着消融的冰晶:“湖灵在收走她的耳坠。”
关机时,叶观澜的话突然撞进心里。
杨晟闭上眼,眼皮存储了七种蓝——孔雀石粉研磨的晨雾,青金石末调和的子夜,还有松石绿染就的,塔玛夏瞳仁里闪烁的古老寓言。
在新疆的最后一站,杨晟跟着节目组来到了阿勒泰。
九个月的时光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他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时,就已经奔向了终点。
这九个月,漫长得像是过了一辈子,却又短暂得恍如昨日。
他站在喀拉库勒湖畔,看着镜面般的湖水倒映着慕士塔格峰的雪顶。
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掌心的茧子——这是他在喀什老城拍打手鼓时磨破的,在帕米尔高原追逐鹰舞时被粗糙的牦牛绳勒伤的。
这些茧子像是大地的印章,在他曾经养尊处优的手上烙下了属于这片土地的印记。
“杨老师,机器准备好了。”
场务小李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他接过那台被阳光晒得发烫的摄像头,金属外壳灼烧着掌心的茧,却让他莫名安心。
这温度,这触感,都让他想起在禾木村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图瓦族老艺人用布满皱纹的手,教他如何用朽木雕刻出能召唤五种风声的鹰哨。
银河在夜幕降临的那一刻倾泻而下,北斗七星倒映在牧民手中的马奶酒里,随着涟漪轻轻晃动。
他下意识摸出手机,想要拍给叶观澜看,却发现信号格空空如也。
他苦笑着收起手机,对着星空喃喃自语:观澜,这里的星星会醉倒在马奶酒里…
暴风雪困在乔戈里峰的那七天,成了他最珍贵的记忆。
柯尔克孜族老牧人教他辨认羊肩胛骨上的纹路,那些神秘的线条能预知天气的变化。
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他们挤在毡房里,就着酥油茶的香气,听老人讲述雪莲如何在冰裂隙中查找生长的微光。
在伊犁河谷,他遇见了最后一位会制作传统锡伯弓的匠人。
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指抚过弓弦时,他彷佛看见了香港狮山上出土的青铜箭镞。
那一刻,时空在取景框里交错,西迁史诗与岭南考古在剪辑台上碰撞出令人颤栗的火花。
该转场了,导演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他深吸一口气,阿勒泰带着松香和雪味的空气充满胸腔。
这九个月教会他,最好的镜头从来不是刻意追求的画面,而是当生命自己从取景框里生长出来时,你恰好伸出的、布满茧子的双手。
他最后看了一眼远处的雪山,转身走向摄制组。
掌心的茧子硌着摄像头,像是大地的低语,提醒他永远不要忘记这片土地教会他的一切。
……
白桦林里的走音笛
晨雾像融化的羊脂般浸润着喀纳斯的白桦林。
杨晟猫腰钻入这片银色帷幕时,靴底碾碎的腐殖质正散发出类似普洱茶饼的醇厚气息。
镜头焦点在**老人手上游移——那十根皲裂如老树根的手指正用猎刀削着桦树皮,刀刃与纤维摩擦发出沙沙声,像春蚕啃食桑叶。
“您这笛子能吹《鸿雁》吗?”
杨晟刚举起防风麦克风,突然被塞了满嘴苦涩。
老人树皮般粗糙的拇指按着他下腭:“含软了再说,这倔脾气比我家那头不肯配种的公驴还硬。”
树皮汁液顺着喉管灼烧,杨晟呛出的眼泪惊飞了树梢的北长尾山雀。
**的笑声震得露珠簌簌坠落,他刀尖挑起片金黄的桦叶:“你们汉人拍东西太急,楚吾尔笛要等第一片黄叶吻到湖水才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