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
他像一个安静的乘客,不动声色地观察着“车厢”内的一切。他“看”到数据包被打上各种标签,进行分类、汇总;他“听”到系统内部各种模块间简洁而高效的信息交换。
这种感觉无比奇妙。他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观察着这个世界的“管理员”是如何工作的。
他按捺住立刻进行干扰的冲动,而是耐心地潜伏着,学习着系统的内部语言和行为模式。
机会出现在数据流经过一个L2层级区域处理中心进行中转时。这里的数据校验明显加强,但也因为处理任务繁重,存在极其短暂的数据缓存和排队现象。
墨天衡抓住某个数据包因微小延迟而等待校验的瞬间,动用高阶规则编织术,极其隐晦地在其内部,嵌入了一段无害的、但结构异常复杂的“冗余信息”。
这段信息本身不包含任何恶意代码,但其复杂的逻辑结构,会使得接收它的下游处理模块,需要耗费远超正常水平的计算资源来进行解析和冗余剔除。
这是一个小小的“资源消耗炸弹”。
做完这一切,他立刻脱离了那个数据包,继续随着数据流向前。
他无法直接观测到下游模块的情况,但他能推测,当那个数据包被处理时,必然会引起一些微不足道的、系统自身可能都不会在意的性能波动。
他像一只工蚁,在庞大的蚁穴中,悄无声息地搬运着一颗颗看似无害、实则能逐渐拖慢整个系统效率的“沙粒”。
在接下来的“旅程”中,他又如法炮制了几次,在不同的数据流中,植入了不同类型的“逻辑小把戏”:
·有的会引发短暂的条件判断循环。
·有的会模拟出极其微弱、似是而非的“古老权限信号”,引发底层协议的短暂校验。
·有的甚至会尝试在系统日志中,写入一些无关紧要但格式古怪的“注释信息”。
所有这些操作,都控制在极其微小的尺度,并且充分利用了系统逻辑中的灰色地带和校验延迟,如同微生物之于巨鲸,短时间内几乎无法察觉。
但他的目的,并非立刻造成破坏,而是测试,收集数据,并像寄生虫一样,缓慢地削弱宿主的健康。
他乘坐着数据流,不知疲倦地穿梭着,经过一个又一个节点,掠过一片又一片监控区域。他甚至“看”到了系统对之前节点被猎杀事件的调查日志,看到了自己被标记为“极高威胁度异常体[Zero]”的代号。
不知“漂流”了多久,前方数据流的终点——一个庞大的、如同星云般不断旋转的L3层级核心数据枢纽——已然在望。
那里是信息的海洋,是系统决策的重要依据来源,但也必然是防御最为严密的地方。
墨天衡知道,以他目前的伪装,潜入L3枢纽无异于自杀。
是时候离开了。
他选择在一个数据流进行跨区域跳转、规则校验出现短暂切换的节点,如同跳水运动员般,轻盈地脱离了数据流,重新隐没于星陨海现实的规则乱流之中。
律道核心的光芒恢复如常,但那丝模拟出的系统秩序感已然褪去。
他回望那无形无质、却承载着世界运行数据的信息洪流,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
这一次的“数据幽灵”之旅,收获远超预期。他不仅更深地了解了系统内部的运作,成功播撒下了第一批“逻辑寄生虫”,更重要的是,他确认了一条可以相对安全地窥探甚至影响系统的隐秘路径。
同时,在穿梭过程中,他凭借对系统规则和Z-73传承的理解,从海量的环境监控数据中,剥离并拼凑出了几个极其可疑的、被系统高度加密标记的坐标区域。这些区域,连系统自身似乎都投去了过多的“关注”,或许隐藏着更深的秘密,比如……其他上古遗留物?甚至是……“元”权限坐标的线索?
他的猎场,不再局限于星陨海的有形之地,更延伸到了那无形的、奔流不息的数据深渊之中。
律道行者,化身为数据幽灵,于系统的血脉中植入细微的混乱之种。真正的颠覆,或许将始于这些微不足道的涟漪。而他的下一次潜入,必将更加深入,也更加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