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仅指出了“好勇疾贫”与“人而不仁,疾之已甚”这两大社会“乱”源,还在其思想体系中蕴含了化解这些问题的方法——以“仁”为核心,通过社会治理的完善与个人修养的提升,从根源上消除引发社会混乱的因素,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社会治理:以“仁政”缓解贫困,以“礼法”规范勇力
要解决“好勇疾贫”的问题,首先需要通过“仁政”缓解贫困,让民众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减少因贫困而引发的焦虑与极端行为;同时,通过“礼法”规范勇力,引导民众将勇力用于正当途径,避免“好勇”的异化。
1。推行“仁政”:保障民生,缓解贫困
孔子认为,统治者要实现社会的稳定,必须推行“仁政”,关注民生,缓解贫困。他曾对弟子冉有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意思是说,百姓富足了,君主自然就富足;百姓贫困,君主也不可能独自富足。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民生与国家稳定的内在联系——只有让民众摆脱贫困,过上富足的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疾贫”的焦虑,减少“好勇疾贫”引发的社会混乱。
推行“仁政”缓解贫困,首先要重视农业生产,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春秋时期,农业是民众的主要生计来源,也是国家财富的重要基础。孔子主张统治者要“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即根据农时合理安排徭役,避免耽误农业生产;同时,要减轻赋税,“敛从其薄”(《左传?哀公十一年》),让民众能够保留足够的劳动成果,改善生活。在当代社会,虽然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依然是缓解贫困的核心。政府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为贫困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针对不同贫困地区、不同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采取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个性化扶贫措施,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这些政策措施,本质上都是对孔子“仁政”思想的当代传承,通过保障民生、缓解贫困,减少因“疾贫”引发的社会问题。
其次,要为民众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让民众能够通过正当途径改善生活。“疾贫”的焦虑,不仅源于物质生活的匮乏,还源于发展机会的丧失。如果民众认为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摆脱贫困,就容易产生绝望情绪,甚至选择通过暴力手段改变现状。因此,推行“仁政”还需要注重机会公平,为民众提供平等的教育、就业、创业机会。在当代社会,政府通过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失业人员、贫困群体提供就业岗位;通过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民众提供创业平台与政策支持。这些措施,让民众看到通过正当努力改善生活的希望,从而减少“好勇疾贫”的潜在风险。
2。以“礼法”规范勇力,引导“义勇”的践行
要解决“好勇”异化的问题,需要以“礼”与“法”为双重约束,规范勇力的运用,引导民众践行“义勇”,将勇力用于维护正义、服务社会。
“礼”是孔子思想中规范行为、涵养道德的重要手段。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认为通过遵守礼仪规范,能够约束个人的欲望与行为,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对于“勇”的规范,“礼”的作用在于明确“勇”的边界——勇力的运用必须符合道德准则,不能违背“仁”与“义”的要求。例如,在人际交往中,“礼”要求人们以和为贵,避免因琐事发生冲突,即使面临矛盾,也要通过理性沟通解决,而非诉诸暴力;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礼”鼓励人们挺身而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如帮助弱小、制止不法行为等,这便是“义勇”的体现。
在当代社会,“礼”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民众的道德意识与法治观念,引导民众正确看待勇力,将勇敢与正义、责任相结合;通过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活动,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减少因冲动、暴力引发的矛盾冲突。例如,在学校教育中,通过思想品德课程、主题班会等形式,教育学生要团结同学、友善待人,遇到问题要冷静处理,避免打架斗殴;在社区治理中,通过开展“邻里互助”“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弘扬文明新风,引导居民以礼相待、和谐相处。
“法”则是规范勇力、遏制“暴勇”的刚性约束。孔子虽然重视“礼”的教化作用,但也不否认“法”的重要性——在“礼”无法约束行为时,“法”便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后防线。对于“好勇”异化引发的暴力行为,如抢劫、盗窃、故意伤害等,必须通过法律手段予以严厉打击,以儆效尤,防止其蔓延引发社会混乱。
在当代社会,我国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制定了《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暴力犯罪的法律责任,对各类暴力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同时,加强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民众认识到“暴勇”不仅违背道德,还会触犯法律,付出沉重代价。例如,对于黑恶势力犯罪,我国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惩了一批黑恶势力犯罪分子,摧毁了黑恶势力的滋生土壤,有效遏制了“好勇”异化引发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个人修养:以“仁”养心,以“智”制怒
要化解“人而不仁,疾之已甚”的问题,除了依靠社会治理的完善,还需要通过个人修养的提升,以“仁”的理念涵养心性,以“智”的理性控制愤怒,避免因过度憎恨而走向极端。
1。以“仁”养心,培养宽容与同理心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目标。以“仁”养心,就是要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学会关爱他人、理解他人,即使面对“不仁者”,也能保持宽容与理性,避免过度憎恨。
培养“仁”的修养,首先要学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面对“不仁者”的行为,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批评与谴责,但也要换位思考——“不仁者”之所以做出不仁之事,可能有其自身的原因,如成长环境的影响、道德教育的缺失、生活困境的逼迫等。虽然这些原因不能成为“不仁”行为的借口,但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问题,避免因片面的憎恨而失去理性。例如,对于一些因贫困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人,我们既要认识到其行为的危害性,也要关注到他们背后的生存困境,通过社会帮扶与教育改造,帮助他们重新回归正途,而非一味地憎恨与报复。
其次,要培养同理心,学会理解他人的处境与感受。同理心是“仁”的重要体现,它能够让我们超越个人的情绪,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减少因误解与偏见引发的过度憎恨。在当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社会事件与不同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以同理心对待他人,即使面对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也要尊重其表达的权利,避免因观点分歧而产生极端的憎恨情绪。例如,在网络讨论中,对于一些发表错误观点的人,我们可以通过理性的辩论指出其错误,而非进行人身攻击与恶意谩骂,这便是同理心与“仁”的修养的体现。
2。以“智”制怒,保持理性与克制
“智”是孔子提倡的“三达德”(智、仁、勇)之一,指的是智慧与理性。以“智”制怒,就是要运用智慧与理性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避免因“疾之已甚”而采取极端行为。
以“智”制怒,首先要认识到愤怒的危害性。愤怒是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过度愤怒不仅会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还会让人失去理性,做出冲动的行为,引发新的矛盾与冲突。孔子曾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意思是说,因一时的愤怒而忘记自己的安危,甚至连累亲人,这不是迷惑吗?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过度愤怒的危害,提醒人们要保持理性,避免被愤怒冲昏头脑。
其次,要学会运用理性分析问题,寻找解决“不仁”行为的正当途径。面对“不仁”行为,愤怒与憎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找到“不仁”行为产生的根源,采取正当的手段予以应对,才能真正维护正义与社会秩序。例如,面对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向有关部门举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等方式,促使企业承担相应的责任,而非采取暴力破坏、恶意报复等极端手段;面对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我们可以通过信访举报、舆论监督等方式,推动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些正当途径,既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又能避免因“疾之已甚”引发社会混乱。
五、当代启示:孔子“防乱”智慧的现实应用
孔子关于“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的论述,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但其中蕴含的“防乱”智慧,对当代社会治理与个人修养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营养,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类似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对社会治理的启示:平衡民生保障与秩序维护
当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民众的幸福安康。孔子的“防乱”智慧提醒我们,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平衡民生保障与秩序维护——既要通过改善民生缓解贫困,消除“好勇疾贫”的土壤;也要通过完善制度规范行为,遏制“不仁”行为与“疾之已甚”的极端情绪。
一方面,要持续加强民生保障,不断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与幸福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着提高,但贫困问题依然存在,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政府要继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让全体民众共享发展成果;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为民众提供更加坚实的生活保障;要重视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解决民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减少因民生问题引发的焦虑与不满情绪。
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秩序维护,营造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不仁”行为的打击力度,如贪污腐败、违法犯罪、破坏公共利益等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要加强社会治理创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提高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及时发现与化解社会矛盾;要加强舆论引导,营造理性、客观的舆论氛围,引导民众理性看待社会问题,避免因极端情绪引发社会混乱。例如,在应对网络舆情时,要及时发布真实信息,澄清谣言,引导民众理性讨论,避免网络暴力与极端情绪的蔓延。
(二)对个人修养的启示:涵养“仁智勇”的综合品质
孔子的“防乱”智慧也对个人修养提出了要求——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必须涵养“仁”“智”“勇”的综合品质,既要有仁爱之心,也要有理性智慧,还要有正当的勇敢。
对于个人而言,首先要培养“仁”的品质,学会关爱他人、理解他人,保持宽容与同理心。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他人的权利与利益,关心家人、朋友、邻里,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面对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与行为,要保持包容的心态,避免因分歧而产生憎恨情绪;面对“不仁”行为,要理性批评,而非极端报复。
其次,要提升“智”的水平,培养理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学会客观分析问题,避免被情绪左右;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愤怒情绪,在遇到问题时保持冷静,寻找正当的解决途径;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避免因盲目跟风而做出错误的行为。
最后,要践行“勇”的精神,将勇敢与正义、责任相结合。要敢于维护正义,面对违法犯罪、不道德行为时,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挺身而出,如及时报警、制止不法行为等;要勇于承担责任,在家庭、工作、社会中,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推诿、不逃避;要拒绝“暴勇”,不参与打架斗殴、违法犯罪等行为,用正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与观点。
六、结语:传承孔子“防乱”智慧,构建和谐当代社会
孔子“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的论述,是对社会秩序与人性修养的深刻洞察,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代社会,虽然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与春秋时期有了巨大差异,但“好勇疾贫”的潜在风险与“疾不仁已甚”的现实困境依然存在,孔子的“防乱”智慧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承孔子的“防乱”智慧,不是要复古照搬古代的治理模式,而是要汲取其中的核心思想——以“仁”为核心,通过民生保障缓解贫困,通过礼法规范约束行为,通过个人修养涵养心性。在社会治理中,要平衡民生与秩序,让民众过上富足、有尊严的生活,同时营造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在个人修养中,要涵养“仁智勇”的品质,成为有仁爱、有理性、有担当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引发社会混乱的因素,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美好的当代社会,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安居乐业、实现价值,这既是对孔子“防乱”智慧的最好传承,也是我们追求的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