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
的极致,也留下了
“何必其死”
的历史叹息。
汉代的汲黯继承了子路的
“果”,却多了几分圆融。他任主爵都尉时,见汉武帝重用酷吏,便当面直言:“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这番话让汉武帝脸色大变,却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忠直。汲黯在东海郡任太守时,“治务在无为而治,弘大体,不拘文法”,只用一年就让地方大治。他的
“果”
体现在敢于犯颜直谏,又懂得因地制宜,避免了子路式的刚愎。
二、“达”:子贡的辩与谋
——
通达力的多维呈现
山东曲阜孔庙的
“圣迹殿”
里,有一幅
“子贡存鲁”
的彩绘:子贡站在齐国宫殿上,手指地图侃侃而谈,齐王的脸色从傲慢到凝重,最终点头同意撤兵。这幅画描绘的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的经典案例
——
子贡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在齐、吴、越、晋四国间周旋,最终
“存鲁、乱齐、破吴、强晋”,创造了
“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的外交奇迹。这正是
“达”
的核心:洞悉人心,通达事理,在复杂关系中找到破局之道。
“达”
首先体现为对人情世故的通透。《论语?先进》记载,子贡曾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
子贡立刻引申:“《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这种
“闻一知二”
的悟性,让他在人际交往中总能恰到好处。有一次,孔子周游列国时被困于陈蔡,弟子们都很沮丧,子贡却主动请求去楚国求援,最终楚王派兵解围。他知道何时该强硬,何时该退让,这种审时度势的能力,是从政者必备的素养。
“达”
更表现为对利益格局的精准把握。子贡不仅是外交家,还是着名的商人,《史记?货殖列传》称他
“废着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这种商业头脑让他在处理政务时,总能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鲁国曾制定
“赎人者受金于府”
的政策,子贡赎回鲁国人却拒绝接受赏金,孔子批评他:“你这样做,以后就没人愿意赎人了。”
子贡立刻明白,个人的道德洁癖可能破坏制度的可持续性,这正是
“达”
的深层智慧
——通达不是无原则的妥协,而是在坚守大义的前提下寻找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