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烈日炎炎,地面温度高达三四十摄氏度,张师傅的衣服被汗水浸湿了一遍又一遍,他却依然一丝不苟地清扫着街道上的每一片垃圾;冬天,寒风刺骨,雪花飘落,张师傅的手被冻得通红,却依然坚持清理积雪,保障道路的畅通。有一次,街道上出现了大量的建筑垃圾,清理难度很大,张师傅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才将建筑垃圾全部清理干净。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时,已经是深夜了。
张师傅说:“城市就像我们的家一样,只有把家打扫干净了,住起来才舒服。我的工作虽然平凡,但能为城市的整洁贡献一份力量,我觉得很有意义。”张师傅的“任重”,体现在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中,体现在他为城市环境所做出的默默付出中。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像张师傅这样的环卫工人,我们的城市才能保持整洁、美丽,我们才能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
这些基层岗位的奉献者,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耀眼的光环,却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坚守与付出,践行着“士”的担当。他们的“任重”,或许不被世人所熟知,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他们是现代社会中“仁”的践行者,是“任重”精神的传承者,他们用平凡的人生书写着伟大,让“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古训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道远”的追寻:从历史困境到现代挑战的坚守之路
“道远”,又远在何方?曾子说“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短短一句话,道尽了践行“仁”之路的漫长与艰辛。这条道路,从古代延伸至现代,从未平坦,它充满了外在环境的阻碍与内在心灵的考验,需要每一位“士”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去坚守。
(一)古代践行“仁”之路的“远”:困境与坚守
在古代社会,践行“仁”的道路之“远”,首先体现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与黑暗的政治现实对“士”的阻碍。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各国君主更看重的是能够帮助他们富国强兵、争夺霸权的谋略与手段,而孔子所倡导的“仁政”思想,在当时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难以在短期内见效,因此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却始终未能得到重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孔子在卫国时,曾受到卫灵公的礼遇,但卫灵公关注的只是孔子的名声,而非他的“仁政”主张。有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出游,让孔子坐在后面的车上随行,这让孔子深感失望,他感叹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随后便离开了卫国。在陈国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遭遇了“在陈绝粮”的困境,随从的弟子们都饿得站不起来,甚至有人对孔子的理想产生了怀疑。但孔子依然没有放弃,他一边安抚弟子们的情绪,一边给弟子们讲授“仁”的道理,鼓励弟子们坚持自己的信念。他对弟子们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够坚守道德准则,而小人在穷困的时候就会无所不为。正是凭借着这份坚定的信念,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才度过了难关。
除了政治上的不被认可,古代的“士”在践行“仁”的道路上,还面临着生命的威胁。屈原因为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反对奸臣当道,遭到了多次流放,最终自沉汨罗江;文天祥因为坚持抗元,保卫国家,被元军俘虏后,宁死不屈,慷慨就义;明代的方孝孺,因为拒绝为明成祖朱棣起草即位诏书,坚持自己的道义原则,被朱棣灭十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这些“士”,他们深知践行“仁”的道路充满了危险,却依然选择坚守,因为在他们心中,“仁”的信念比生命更加重要。
古代的“士”在践行“仁”的道路上,还面临着内心的考验。在面对功名利禄的诱惑时,能否坚守“仁”的准则;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能否保持坚定的信念;在面对他人的误解与质疑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理想。这些都是对“士”内心的巨大考验。孟子曾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句话正是对古代“士”内心坚守的最好诠释。
东汉时期的杨震,便是一位能够抵御功名利禄诱惑的“士”。杨震年轻时就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被誉为“关西孔子”。他在担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王密,王密因此得以担任昌邑县令。后来,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县时,王密为了感谢杨震的举荐之恩,深夜带着十斤黄金去拜见杨震,希望杨震能够收下。杨震却坚决拒绝,他说:“我了解你的才华,才举荐你,你却这样做,是不了解我啊!”王密说:“深夜里,没有人会知道这件事的。”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后,羞愧地离开了。杨震的“四知”故事,成为了千古美谈,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古代“士”在面对功名利禄诱惑时的坚定立场,也诠释了“仁”的准则在内心的重要地位。
古代践行“仁”的道路之“远”,还体现在“仁”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士”的接力传承。孔子虽然未能实现自己的“仁政”理想,但他通过教育培养了大批弟子,这些弟子将孔子的“仁”学思想传播到了各地,为后世“仁”的践行奠定了基础。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的具体主张,进一步丰富了“仁”的内涵。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让“仁”的理念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士”的接力传承,“仁”的思想才能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二)现代践行“仁”之路的“远”:挑战与突破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但践行“仁”的道路依然“远”,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功利化思想,对“仁”的践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忽视了对他人的关爱与对社会的责任;在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往往更加看重个人的利益与得失,将功名利禄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而忽视了精神的修养与“仁”的准则。这种快节奏与功利化的思想,使得一些人变得冷漠、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不利于“仁”的践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公交车上,年轻人坐在座位上,对身边的老人、孕妇视而不见,不愿让座;马路上,有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周围的人却纷纷围观,不愿伸出援手;工作中,有些人为了追求业绩,不择手段,甚至损害他人的利益。这些现象的出现,正是现代社会快节奏与功利化思想对“仁”的践行造成阻碍的具体体现。
其次,现代社会的复杂矛盾与问题,也给“仁”的践行带来了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与问题逐渐显现,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道德滑坡、人情冷漠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每一个人都肩负起“仁”的责任,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但要解决这些问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努力与坚持,这也使得践行“仁”的道路更加漫长。
贫富差距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贫富差距依然存在,一些地区的人们生活依然贫困,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要解决贫富差距问题,需要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富裕的人们应该伸出援手,帮助贫困地区的人们改善生活条件,实现共同富裕。但这一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并非短期内能够实现,这也体现了践行“仁”的道路之“远”。
环境污染也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水中、土壤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也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政府加强环境监管,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同时也需要每一个人都增强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如节约水电、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绿色出行等。但要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需要长期的坚持与努力,这同样体现了践行“仁”的道路之“远”。
此外,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也给“仁”的践行带来了新的挑战。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网络暴力、信息泄露、人工智能伦理等问题。网络暴力的出现,使得一些人在网络上肆意攻击他人,损害他人的名誉与尊严;信息泄露的问题,使得人们的个人隐私得不到保障;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如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威胁等,都需要我们用“仁”的准则去思考与解决。这些问题的出现,给现代社会“仁”的践行带来了新的考验,也使得践行“仁”的道路更加漫长。
面对现代社会践行“仁”之路的诸多挑战,我们并没有退缩,而是在不断地探索与突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道远”路上的坚守。
在应对快节奏与功利化思想的挑战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精神修养,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爱他人,关注社会。许多企业也开始注重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如阿里巴巴集团,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成立了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致力于推动教育、环保、扶贫等领域的公益项目,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行动,都是对快节奏与功利化思想的突破,是现代社会“士”践行“仁”的具体体现。
在解决现代社会复杂矛盾与问题方面,政府、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人都在积极行动。政府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帮助大量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政策,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同时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扶贫、教育、环保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公民个人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努力,虽然不能在短期内完全解决所有问题,但却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也让践行“仁”的道路在挑战中不断延伸。
在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时,人们开始重视科技伦理的研究与建设,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如我国制定了《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加强了对网络安全与个人信息的保护,打击网络暴力等违法行为。同时,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开始注重科技的伦理问题,在进行科技研究与开发时,始终坚持“仁”的准则,确保科技的发展能够为人类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服务。这些举措,都是对科技发展带来挑战的突破,是现代社会践行“仁”的重要探索。
现代践行“仁”的道路之“远”,还体现在“仁”的内涵在不断丰富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仁”不仅包括对他人的关爱、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还包括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如气候变化、疫情防控、贫困饥饿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合作,共同努力。因此,现代社会的“仁”,已经超越了国界的限制,扩展到了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这也使得践行“仁”的道路更加漫长,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共同努力。
五、“弘毅”精神的当代价值:照亮新时代的前行之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训,不仅是古代“士”的精神信条,更是新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秉持的精神品质。在当今时代,“弘毅”精神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它能够为我们应对各种挑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照亮我们新时代的前行之路。
(一)“弘毅”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当代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在实现这一伟大使命的过程中,当代青年会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如学业压力、就业竞争、生活压力等。“弘毅”精神,能够帮助当代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坚定意志,在困难与挑战面前不退缩、不放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弘”的精神能够帮助当代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弘”意味着胸怀博大、志向高远。当代青年生活在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紧密结合起来,不要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小天地。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当代青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弘”的精神。如“90后”航天工程师周承钰,在文昌航天发射场负责火箭测试发射工作。在嫦娥五号任务中,她担任火箭连接器系统指挥员,是发射场最年轻的女指挥员。面对火箭测试发射过程中的复杂问题与高强度工作,她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与热情,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出色的应变能力,成功完成了各项任务。周承钰的理想,不仅仅是个人在航天领域的成长,更是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为国家的科技进步添砖加瓦。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当代青年完全有能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用远大的志向引领自己的人生航向。
其次,“毅”的精神能够帮助当代青年培养坚定意志,在困难与挑战面前不退缩、不放弃。当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学业上的瓶颈、就业中的失利、工作中的难题……这些挫折往往会让一些青年感到迷茫与沮丧,甚至选择放弃。而“毅”的精神,正是帮助青年战胜挫折、走出困境的重要力量。
“90后”扶贫干部黄文秀,便是凭借“毅”的精神,在扶贫路上书写了动人的青春篇章。黄文秀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广西百色市,担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百坭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交通不便、产业落后,扶贫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黄文秀到任后,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制定了详细的扶贫计划。她带领村民发展砂糖橘、杉木等特色产业,帮助村民拓宽销售渠道;她还积极争取资金,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修建道路、安装路灯。
在扶贫过程中,黄文秀遇到了许多困难:村民对产业发展缺乏信心,不愿参与;部分村民思想保守,对扶贫政策不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也给产业发展带来了阻碍。但黄文秀从未放弃,她一次次上门走访村民,耐心讲解扶贫政策与产业发展的前景;她亲自带领村民参与产业种植,用实际行动打消村民的顾虑;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她积极帮助村民申请救灾资金,重新制定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