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授官名单
与此同时。
陈顗回到了使团下榻的驿馆,都亭驿。
此驿建于唐代,是当时汴州最重要的驿站,最初被称上源驿,后来到了后晋天福五年,也就是距今一百一十七年前,才改名叫做都亭驿,并一直沿用至今。
作为开封最大的官驿,它拥有多达五百二十五间房间,负责接待各国使团。
此前徐舜卿所属的夏国使团,就住在都亭西驿,而辽国使团的下榻地点,则是占地面积最广的都亭北驿。
嗯,没错,驿馆的区域分布是按以大宋为中心的方位来安排的。要是大理国的使团来了就去南驿,高丽国的使团则去东驿,其他小国也有空闲的地方单独安置。
走路时,陈顗的步履略显沉重。
方才在樊楼与陆北顾那场关于正统的论战,仍在他脑中回荡。
他推开房门,见辽国正使左监门卫大将军耶律防正盘坐于榻上,就着烛火擦拭一柄镶嵌绿松石的匕首,动作不疾不徐。
“林牙还未歇息?”陈顗勉强挤出一丝笑意,问道。
林牙,是辽国官名。
辽国北面官有行枢密院,作为枢密院的派出机构,其中有北面都林牙、北面林牙承旨、北面林牙、左林牙、右林牙等官职,是掌理文翰之官。
也就是说,耶律防身上既有荣誉性的军职,同时也是一名文官。
“没呢,睡不着。”
耶律防抬了一下头看他,随后将匕首举至眼前,端详刃上寒光,问道:“看你神色,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耶律防汉语很流利,但却带着草原人特有的奇怪腔调。
而跟夏国正使野利莽把汉人副使徐舜卿当路边野狗看待不同,辽国正使耶律防虽然是契丹贵族,但对待汉人副使陈顗的态度却很温和,双方就是朋友间的正常交流。
实际上,这种态度差异,跟夏、辽两国的具体国情是有很大关系的。
夏国的主体是党项人,汉人在人口中的占比很低,而汉人士大夫在政治上虽然被夏国所需要,于庙堂中也具有一定地位,但缺乏相应的军事、经济基础。
说白了,夏国的汉人,就是打工仔。
而辽国就不一样了,幽云十六州是辽国最重视的土地,没有之一。
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汉人,始终保持着独立性极高的经济、军事、政治体制。经济上汉人农民耕种自己祖辈传下来的土地,使用唐制两税法来“计亩出粟”;军事上汉人组成单独编组的地方部队,负责城防乃至边境守卫;政治上汉人有自己的南面官制,仿唐制设三省六部,官员绝大多数都由汉人充任,管理幽云十六州的民政事务,与契丹北面官制并行,形成二元治理体系。
所以在辽国,汉人其实地位一点都不低,是仅次于契丹人的二股东,下面还有渤海、奚、室韦等族呢。
再加上跟夏国那种推行不彻底的汉化不同,辽国是真的在坚持不懈地搞大规模汉化,虽然至今还保持着游牧帝国的某些制度特征,但上到皇帝下到贵族,基本全都会说汉语、识汉字,甚至会吟诗作赋。
这当然有助于辽国维持稳定,但代价嘛。就是辽军的战斗力开始逐年下滑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契丹人跟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战斗力本来也不是一个档次的。
契丹人就算是在巅峰时期也没少被汉人暴揍,属于跟柔然人坐一桌的那种。
稍微了解五代史就知道,要是石敬瑭不主动割让,就凭契丹人自己,永远都不可能啃得下幽云十六州。
也正是因为幽云十六州来之不易且战略地位无可取代,辽国才这般珍视。
随后,陈顗把今晚在樊楼发生的事情,简单地跟耶律防说了一遍。
“宋国这位新科状元郎岁数也不大吧?怎地让你这饱学之士也难招架?”
耶律防放下匕首问道。
他的话语间没什么嘲讽的意思,就是单纯地好奇。
因为按照常理来讲,年轻人的学识积累,是不该比中年人更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