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大案要案回顾 > 第114章 除夕血案(第1页)

第114章 除夕血案(第1页)

2018年2月15日,汉中盆地的寒气裹着湿意,沉在新铺镇王坪村的屋檐下。年三十的清晨,巷子里还没响起拜年的鞭炮,只有零星几家的烟囱冒出淡白的烟,在铅灰色的天空里散得很快。

张扣扣推开自家堂屋的门时,门轴发出一声干涩的吱呀。他穿着一件深色夹克,拉链拉到顶,遮住了半张脸。左手揣在兜里,攥着一把磨得发亮的单刃刀,刀柄缠着黑色胶带,防滑的纹路嵌进掌心的茧里。

巷口第三家就是王自新的院子。院门是两扇褪色的朱漆木门,虚掩着,能看见里面扫干净的水泥地上摆着三个竹编的年货筐,装着花生、瓜子和炸好的麻花。张扣扣站在门后阴影里,数着里面的动静。

七点十五分,王校军从西厢房走出来。他穿着件红色保暖内衣,袖口卷到小臂,手里拎着个铁桶,要去倒昨晚的洗脚水。脚步声在院子里响得很脆,踩过冻硬的地面。张扣扣侧身贴着门框,等他走近。

王校军刚拉开院门,一股冷风灌进来。他缩了缩脖子,眼角的余光瞥见门后的影子。还没来得及转头,左肋就挨了一下,像是被烧红的烙铁烫过,疼得他瞬间弓起身子。铁桶“哐当”一声砸在地上,水洒在结冰的路面上,很快凝成薄冰。

张扣扣没停手。刀刃划破布料的声音很轻,混在王校军嗬嗬的喘气声里。他把人往院子里推,王校军踉跄着撞在石榴树上,树干抖落几片残叶。第二刀扎在后背,第三刀划开喉咙。血涌出来的时候,王校军的眼睛还圆睁着,像是没看清来人是谁。

张扣扣拔出刀,血顺着刀刃往下滴,在水泥地上砸出一个个深色的圆点。他抬脚踢了踢王校军的腿,确认人不动了,才转身往堂屋走。

堂屋里,王自新正坐在太师椅上抽烟。老人穿着深蓝色的对襟棉袄,手里的烟锅在桌面磕了磕,烟灰落在褪色的桌布上。听见院子里的响动,他刚要抬头,就看见一个黑影闯进来。

“你是……”

话没说完,张扣扣已经到了跟前。刀从下往上捅进腹部,王自新的身体猛地向前挺了挺,烟锅“当啷”掉在地上。他张着嘴,想说什么,却只发出漏气似的声音。张扣扣抽回刀,又补了两下,老人的头歪在椅背上,眼睛望着屋梁上挂着的干辣椒串。

厨房里传来锅盖碰撞的声音。王正军在里面煮饺子,蒸汽从门缝里钻出来,带着股韭菜馅的香味。张扣扣攥着刀走过去,推开门时,王正军正背对着门口,弯腰往灶膛里添柴。

“哥,外面咋了?”王正军没回头,手里的柴火刚塞进灶膛。

张扣扣没说话。刀刃劈下去的时候,王正军的肩膀猛地一耸,手里的柴火掉在地上。他转过身,脸上沾着烟灰,眼睛瞪得滚圆。张扣扣看见他脖子上的青筋跳了跳,然后第二刀扎进胸口。

王正军倒在地上,手还抓着灶门的铁环。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响,饺子在沸水里翻来滚去,白色的雾气模糊了张扣扣的脸。

他站在厨房门口,喘着气。刀上的血开始凝结,变得粘稠。院门外传来脚步声,是邻居赵桂英。老太太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炸好的油饼,要给王家送点年货。

“自新大哥,在家吗?”赵桂英的声音带着笑,推开了院门。她看见石榴树下的王校军,又看见堂屋门口的血迹,脸上的笑一下子僵住了。

张扣扣从厨房走出来,手里的刀还在滴着血。赵桂英“啊”地叫了一声,竹篮掉在地上,油饼滚了一地。她转身想跑,却被门槛绊倒,摔在结冰的路上。

张扣扣走过去,蹲下身。赵桂英的脸冻得发白,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他犹豫了一下,刀还是扎了下去。

血溅在雪地上,红得刺眼。

二十二年的疤

1996年8月27日,也是个热天。王坪村的玉米长得比人高,叶子上的锯齿划过人的胳膊,留下一道道红痕。张扣扣那年十三岁,刚上初一,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的确良衬衫,跟在母亲汪秀萍身后去地里摘棉花。

汪秀萍和王正军的母亲刘粉莲早就有过节。前几天因为地界的事吵过一架,刘粉莲骂汪秀萍“绝户”,汪秀萍回家哭了半宿。这天下午,汪秀萍看见刘粉莲在自家棉花地里摘棉桃,气不打一处来,冲过去就把篮子夺了。

“你凭啥摘我的棉花?”汪秀萍的声音尖利,在玉米地里传得很远。

刘粉莲叉着腰,“这地本来就是我家的,你占了半垄还有理了?”

两人撕扯起来,指甲划破了对方的脸。王正军当时十七岁,在附近放牛,听见争吵声跑过来。他看见母亲被推搡,顺手抄起旁边的一根木棒——那是根碗口粗的桦木棍子,一头被虫子蛀空了,另一头还带着新鲜的树皮。

“你敢打我妈?”王正军红着眼冲过去。

汪秀萍刚把刘粉莲推倒在地,还没站稳,后背就挨了一棍。她“哎哟”一声趴在地上,棉桃从篮子里滚出来,散在泥地里。王正军还在打,棍子落在背上、腿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扣扣从玉米地里钻出来时,正好看见这一幕。他尖叫着扑过去,抱住王正军的腿,“别打我妈!别打我妈!”

王正军一脚把他踹开,张扣扣摔在玉米根上,额头磕出个血包。他爬起来还想冲过去,被赶来的村民拉住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