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命的凌晨
1984年12月3日凌晨0点56分,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郊的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上空,突然腾起一股巨大的蘑菇状气柱。这不是普通的烟雾,而是剧毒的甲基异氰酸酯(MIC)气体。伴随着隆隆声,约40吨MIC以高温气体的形式从610号储罐喷出,直冲到33米以上的高空。
工厂周围的空气中立即弥漫着一股浓烈、酸辣的气味。首当其冲的是工厂员工。控制室迅速被毒气吞没,正在轮班的一百多位工人抢着氧气面罩和氧气瓶,大喊着"泄漏",惊慌失措地试图逃往逆风处。然而,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毒气泄漏,他们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
毒雾首先袭击了毗邻工厂的两个小镇——贾培卡和霍拉。数百居民在睡梦中直接中毒身亡,没有丝毫挣扎的机会。随后,毒气以5千米小时的速度向南飘散,很快笼罩了整个博帕尔市区。
凌晨1点左右,毒气到达了博帕尔火车站。那里有不少乞丐和流浪者挤在一起取暖。毒气弥漫到那里,几分钟之内,便有十多人丧生,二百多人出现严重中毒症状。
随着毒气的扩散,整个城市陷入了一片混乱。许多人被毒气弄瞎了眼睛,他们摸索着前行,跌跌撞撞,希望能走入未受污染的空气中。街道上,到处是横七竖八的尸体,既有人类,也有牲畜。有些人在奔跑中倒下,再也没有起来;被撞倒、践踏致死的人不计其数。
博帕尔市区有70万居民,其中20多万人在寒冷的夜色中漫无目的地四散奔逃。毒气刺伤了人们的眼睛,许多人呼吸困难,咳嗽声、呕吐声、呼喊声、哭叫声在街上连成一片。
这场灾难造成的后果极其惨重。据统计,直接死亡人数高达2。5万,间接死亡人数约为55万,另有20多万人永久残废。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化学事故,被公认是世界"十大人为环境灾害"之首。
二、毒气背后的工厂:致命隐患的积累
2。1跨国公司的逐利选择
博帕尔毒气灾难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当时,印度人口开始急剧飙升,但恰逢1964年印度蝗灾四起,农业受到重大打击,粮食供不应求,导致印度境内饥荒不断。印度政府想通过大规模喷洒农药来应付蝗灾,但自身化工实力不足,连农药都无法大规模生产。
与此同时,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UnionCarbideCorporation,简称UCC)正面临美国国内对化工行业税收增加和环保标准提高的压力。该公司迫切希望在海外建立代工厂,以获取廉价劳动力并规避美国的高标准废物排放要求。
一拍即合之下,联合碳化物公司向印度政府表示愿意帮助解决虫害问题,提出在印度建立杀虫剂工厂。印度政府由于自身化工基础薄弱,为了挽救农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一要求。
1969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博帕尔北郊投资建厂,生产杀虫剂。印度政府与联碳公司的合作看似是双赢:印度可以提升粮食产量,解决就业,增加税收;而联碳公司则可以利用印度的廉价土地和劳动力,占据广阔的印度市场。
经过4年努力,该公司在印度新建了大量农药厂,这些工厂生产的农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印度的粮食危机。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昆虫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农药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公司不得不向农药中加入更多的甲基异氰酸酯。
2。2危险物质的生产与储存
甲基异氰酸酯是一种化工原料,具有剧毒。只要空气中含有一点点,就能使人的眼睛感到疼痛;如果浓度稍大,就会致人死亡。在此之前,该公司所有工厂所需的甲基异氰酸酯都需要从美国运来,但随着需求量增加,运费也随之上升。
为了追求更高利润,公司决定在印度博帕尔工业区生产甲基异氰酸酯。但这在当时的印度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工业区旁边就是博帕尔市区,如果这种剧毒原料泄露,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了获得印度政府的批准,联合碳化物公司向印度政府保证,他们已经采取了四项安全措施,绝对不会让毒气泄露:
1。在地下建立了三个液化罐,将甲基异氰酸酯液化储存,前两个用于日常生产,第三个作为备用;
2。在出气口安装空气净化器,即使有毒气体泄漏,也能在污染环境前被净化;
3。一旦检测到有毒气体泄漏,立即喷洒大量水用于中和;
4。最后一道防线是烟囱内的点火装置,可以将有毒气体点燃分解成无毒的二氧化碳。
面对信誓旦旦的联合碳化物公司,印度政府认为这些防范措施足够可靠,于是批准了在博帕尔生产甲基异氰酸酯的计划。然而,这些安全措施在灾难发生时却形同虚设。
2。3安全措施的逐步失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进入1980年代后,博帕尔农药厂的经营出现了严重问题。市场逐渐饱和,杀虫剂销量越来越不如人意,1982年出现赤字,1984年面临停产风险。为了节约成本,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的高管全部换成了印度人,以降低人力成本。其次,农药厂大量削减雇工人数,70多只仪表盘、指示器和控制装置仅由1名操作员管理。更严重的是,MIC生产工人的安全培训周期从6个月缩短到了15天。
最关键的是,为了节省成本,安全设备或被关停,或在发生故障后无人维修。储存罐中安装的冷却系统可以使MIC始终保持在0。5℃左右,但为了节约每天30美元的费用,冷却系统在事故发生前6个月就已经停用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工厂的内部文件中,已经列出了近100个安全不达标的情况,但出于成本考虑,管理方未对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地方政府也没有相应机构监督执行。
三、灾难之夜:致命连锁反应的展开
3。1异常征兆与忽视
1984年12月2日晚上23点,博帕尔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的一名维修工发现贮有45吨甲基异氰酸酯的3号地下贮罐温度和压力异常上升,温度达到38℃(当时室温是11℃),而压力表指数很快从5磅增加到355磅。
维修工试图通过手工操作来减压,但由于罐内压力太大未能成功。他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上级,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大约在同一时间,工厂的另一名工人在检查完70多块仪表盘后回到值班室休息。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的眼睛不自觉地流下眼泪。这位工人瞬间察觉异常,立即返回车间检查,发现大量汽化后的甲基异氰酸酯形成的滚滚白烟正从工厂的烟囱不断冒出。
此时,工厂工作人员才发现,空气净化器由于常年失修,早已无法工作,就连点火系统和洒水系统都不能正常运行。四项防范措施在灾难来临时竟无一项能发挥作用,工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毒气向外蔓延而无能为力。
更令人绝望的是,事故发生在凌晨时分,博帕尔市的大多数居民还在睡梦中,根本无法及时发现逼近的毒气。当刺激性的毒气将他们从睡梦中惊醒时,逃跑已经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