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大案要案纪实在线阅读 > 第147章 秦皇岛惊天粮食盗窃案(第1页)

第147章 秦皇岛惊天粮食盗窃案(第1页)

一、万吨玉米"蒸发":平静粮仓的惊天秘密

2023年6月,秦皇岛市公安局山海关分局接到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报案:位于山海关区的一座粮仓中,近万吨玉米离奇失踪。报案的是一家大型粮企,他们声称,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存放于山海关中泰裕丰仓库的玉米亏库近1万吨。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座粮仓共有十余座粮仓,其中4座由这家粮企租用用于粮食储备。1万吨玉米是什么概念?如果以每人每天吃1斤粮食计算,这些粮食足以满足一个400万人口的城市5天的需求。如此大量的粮食在两年内不翼而飞,这不仅是一起普通的盗窃案,更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严重威胁。

警方迅速成立专案组展开调查。初步调查显示,这起案件与一位郭姓商人有关。郭某是当地一名粮商,他名下的公司自2020年起与这家粮企建立了贸易合作关系,向其供应玉米并存放于涉案粮库。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惊人的事实浮出水面:郭某与粮库的驻库员勾某勾结,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手段,在两年时间里将这些粮食陆续盗卖,获利高达2500余万元。而驻库员勾某仅仅从中获得了5万元的好处费,另外三名涉案人员每月得到几千到1万元不等的"工资"。

这起案件的作案手法之隐蔽、持续时间之长、涉案金额之大,在近年来的粮食安全领域极为罕见。它不仅暴露了粮食储备库在管理层面的严重漏洞,也揭示了粮食购销领域存在的系统性风险。

二、"硕鼠"的精心布局:一车多记的"魔术"

2。1循环过磅的"障眼法"

警方调查发现,郭某的作案手法并不复杂,但却极为巧妙。最核心的手段是"一车多记"和"虚假入库"。

根据粮库的正常操作流程,运粮车进入粮库后,首先要在过磅处称重,监控设备会实时记录车牌号,确保入出库的为同一台车,这些数据都会自动录入系统。然而,郭某却找到了这个流程中的漏洞。

办案民警李超描述道:"他们进粮食这个车走了一趟之后,然后没有把满载的粮食入库,而是在院内循环反复地过磅,并且在过磅的过程中有一些特殊的手段,包括司机上下车,包括车上多站一个人,甚至是往正在称重的电子磅上搬运大石块。"

这种异常操作的目的很简单:通过同一辆车在短时间内多次过磅,制造多辆运粮车入库的假象。而每次过磅时,郭某都会通过车上加人、磅上搬石头等方式改变过磅数值,防止两次测量重量一致引起怀疑。

2。2摄像头下的"暗箱操作"

为了配合郭某的循环过磅,驻库员勾某在一旁"积极配合"。他指使工人站在车顶上,调整摄像头的角度,使摄像头看不到车牌号的位置。这样一来,系统自动识别车牌的功能就会失效,勾某就可以手动添加虚假的车辆牌号。

"正是因为电子识别设备无法真实地录入真实车牌号,所以说需要他手动添加号码。手动添加的过程中,也给了这些犯罪分子一些可乘之机。"李超解释道。

勾某还与郭某雇佣的工人赵某和张某(均为郭某雇佣人员)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这一系列造假行为。这种内外勾结的模式,使得原本严密的粮食监管体系形同虚设。

2。3阴阳表格的"双面人生"

在郭某的犯罪链条中,有一个关键人物——侯某。她受雇于郭某,负责统计报表和后勤保障工作。侯某每天都要向郭某报送两份表格:一份记录运粮车出入库的真实数据,另一份则是向粮企系统报送的虚假数据。

这两份表格的内容有着天壤之别。正常情况下,这两个数据应当完全一致,但在侯某提供的表格上,记录的数据却有着很大的出入。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份表格上还记录了出库的数据,而按照国家规定,粮库买进和卖出的粮商不能为同一家粮食企业。

为了规避这一规定,郭某以自己亲属的名义临时注册了皮包公司,表面上是不同的公司在进行粮食买卖,实际上掌控人都是郭某。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把戏,让郭某能够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将粮食从粮库中"合法"运出。

三、"何时缺钱何时卖":监守自盗的"从容"

3。1粮库成了"自家仓库"

随着犯罪活动的深入,郭某的胆子越来越大。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虚假入库,而是开始直接将粮食擅自出库变卖。"什么时候缺钱就拉出去卖一点",郭某俨然将国家粮库当成了自己的私人仓库。

郭某的这种自信并非毫无根据。由于粮库监管不力,他的犯罪行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被发现。更令人担忧的是,为了应对粮企的远程视频检查,郭某还指使员工用虚拉横尺、斜插竖尺的方式,虚构库存余量。

"为了迎接视频检查,他们用斜打尺的方法,正常来讲,直线距离和斜线距离肯定是有差距的,斜线要比直线要长很多,他们用这种方法又虚构了粮食的高度,所以说综合来看,粮食的长宽高,他们都有作假行为。"李超介绍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3。25万元"买通"的驻库员

在这起案件中,驻库员勾某的角色至关重要。作为粮企派驻到粮库的监管人员,他本应是守护粮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却最终沦为了"偷粮鼠"。

勾某在接受警方询问时,最初声称这些亏库情况他的上级领导是知情的,并且是在个别领导的授意下,他才允许粮商把粮食拉走的。然而,警方调查发现,企业内部并没有人授意勾某这样做。

据了解,勾某一开始并没有同意郭某的请求,后因家庭变故需要用钱才最终被腐蚀拉拢。令人唏嘘的是,郭某侵吞2500万余元巨额资金,仅仅给勾某5万元好处费,不到赃款的1500分之一。

3。3填补窟窿的"缓兵之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