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文学

海岸线文学>大案要案纪实在线阅读 > 第334章 十七年追凶 农妇李桂英的血色复仇路(第1页)

第334章 十七年追凶 农妇李桂英的血色复仇路(第1页)

一、血色黄昏:灭门惨案

1998年1月30日,农历大年初三,河南项城市南顿镇齐坡村沉浸在新年的喜庆氛围中。然而,这份祥和在下午时分被彻底打破。李桂英,这个村妇女主任,刚刚从姐姐家回来,走在熟悉的乡间小路上。她怎么也想不到,一场噩梦正悄然降临。

当李桂英走到家门口时,遇到了同村村民齐学山。不知为何,齐学山突然对她破口大骂,言辞激烈。李桂英本能地反击,双方开始互相谩骂。情绪激动的齐学山捡起一块砖头朝李桂英砸去,幸好她及时躲避,才没有被砸中。

齐学山见自己没占到便宜,便跑回家找兄弟们帮忙。他的大哥齐金山、三弟齐保山以及另外两人齐海营和齐扩军,听说弟弟被欺负,顿时火冒三丈。齐金山怒不可遏,大声吼道:"敢欺负我弟弟,今天非得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很快,齐学山、齐金山、齐保山、齐海营和齐扩军五人手持铁锹、杀猪刀等凶器,气势汹汹地来到李桂英家门口。李桂英见势不妙,大声呼救。正在家中的丈夫齐元德听到妻子的呼喊,立刻抄起一把镰刀冲了出来,想要保护妻子。

一场惨烈的混战就此展开。齐金山手持杀猪刀,直接朝李桂英的腹部捅了两刀,鲜血顿时染红了她的衣服。齐元德见状,挥舞着镰刀与五人展开搏斗。然而,寡不敌众,齐元德很快被齐金山用杀猪刀刺中上身左侧,鲜血直流。

齐海营趁机用木棍击打齐元德的左肩,齐元德受伤后赶紧往家跑。但齐海营不依不饶,从背后偷袭,用铁锹猛击齐元德的颈部。齐保山也加入进来,用铁锹在齐元德身上拍打。最终,齐元德因失血过多,倒地不起。

李桂英在这场混战中也受了重伤,腹部和腿部被砍三刀,鲜血染红了土地。村民们见状,赶紧通知了附近的医院,并报了警。然而,当救护车赶到时,齐元德已经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李桂英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经过长时间的手术,才保住了一条命。

这起惨剧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恩怨?据调查,齐学山等人怀疑李桂英夫妻举报其四人计划生育超生而怀恨在心,曾事前多次预谋报复。然而,李桂英本人对此予以否认:"我自己还生了5个孩子,我也超生了,我怎么可能举报他们?"村委会后来也开具证明,证实李桂英当年没有举报齐家。因此,这起悲剧更可能源于农村常见的嫉妒或宅基地争执。

李桂英一家原本是村里的富裕家庭。丈夫齐元德是民办教师,还经营着一个铆钉小作坊,家庭收入可观。他们是村里第一个买拖拉机的,也是第一个盖起二层小楼的家庭。李桂英担任村妇女主任,为人热心,在村里人缘很好。然而,这份富裕和幸福,却引来了他人的嫉妒。

特别是齐学山一家,与李桂英家形成了鲜明对比。齐学山和他的两个兄弟一直生活落魄,家中三人除了老大齐金山结了婚,其他还都是光棍。这种差距让齐家人心怀不满,甚至将自己的不如意归咎于李桂英家的"风水"不好。

1997年夏天,两家因宅基地发生争执。齐家三兄弟想买李桂英家的一块地被拒,矛盾进一步升级。据村民们透露,齐家人曾在夏天开始商议如何"教训"李桂英夫妇。老大齐金山建议打一顿算了,老三齐保山主张必须打伤打住院,而老二齐学山则极端,扬言要"破上"齐元德,杀死他。但因谁先"破上"谁的命而争执不下,计划一直拖延到1998年新年。

谁能想到,这场由嫉妒和争执引发的悲剧,会彻底改变李桂英的人生轨迹。她从一个幸福的农妇,变成了一个追凶十七年的"女侦探"。而这一切,仅仅是一个开始。

二、艰难追凶:一个农妇的情报网

李桂英在医院昏迷了多日,醒来后第一时间询问丈夫的情况。亲戚们不忍心告诉她真相,骗她说齐元德伤势轻微,在五楼病房,很快就能出院。她信以为真,安心养伤。一个月后出院时,婆婆含泪告知,齐元德因失血过多,在医院未及抢救便去世。

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李桂英形容当时耳边嗡鸣如千蜂飞舞,脚下仿佛踩在棉花上,心痛无比。更让她心碎的是,五名凶手竟全逃脱,警方毫无作为。

出院后,李桂英多次前往项城市公安局追问情况,五次奔波后才找到负责人,得到的回应却是让她自己去找线索:"我们去抓就是大海捞针,还得慢慢的抓,我们也不知道人在哪了,你们得提供线索。"

面对警方的消极态度,李桂英没有放弃。她立下誓言,一定要为丈夫讨回公道。"我找办案民警,我提出要求,把他们5个全部抓回来。"她坚定地说。

李桂英回到家后,带着五个孩子,挨家挨户拜访亲朋好友,哭诉:"我丈夫死了,但我还在,孩子们还在,你们帮我找线索,抓住这五个人,将来我的孩子们成才了,一定回来谢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她的真情打动了众多村民,纷纷成为她的"线人",在外出打工时帮忙留意凶手行踪。一有相似人影或消息,立即通知李桂英,她第一时间赶往。就这样,李桂英建立起了自己的"情报网"。

1998年3月,李桂英的情报网终于有了收获。一位村民向她提供线索,说看到了其中一个凶手齐学山,目前正在北京房山某工地打工。李桂英立刻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项城市公安局。然而,警方的反应却让她失望:"你得给我提供准确的地址,你不能把我们放空,人家不去你能咋的,你什么工作你也干没有,再也不给你抓了。"

无奈之下,李桂英担心走漏消息导致齐学山逃走,她想都没想,把孩子安顿在爷爷奶奶那,带上一条毯子几件衣服,就坐上绿皮火车,只身前往北京。

这是李桂英第一次出远门,她一个没出过门的农村妇女,在没有手机导航的90年代,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困难可想而知。到了北京,李桂英买了一张纸质地图,顺着房山的位置摸索前行。她经常走错路,问路时又听不懂北京口音,跑一天在路边就买一个馍,边吃边哭,边哭边吃,吃完哭完,继续找路。

李桂英终于来到了房山区,找到村民所说的那个工地。她知道,一旦被齐学山看见自己,对方一定会逃跑,于是她小心翼翼地在工地附近连日蹲守。几天后,她真的看到了杀害自己丈夫的凶手齐学山。李桂英立刻向北京房山本地的公安汇报。1998年3月,齐学山被房山警方抓捕归案。

首战告捷,李桂英信心大增。五个月后,村民乙提供线索,说另一个凶手齐保山在山西打工。这一次李桂英没有通知项城警方,而是直接动身去了山西。在山西警方的协助下,齐保山很快被抓获。

齐学山和齐保山被带回项城后,项城市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两人15年有期徒刑。李桂英以为剩下的三个凶手也会很快落网,生活似乎有了盼头。然而,她没想到的是,这仅仅是漫长追凶之路的开始。

此后的日子里,李桂英继续通过她的情报网收集线索。然而,剩下的三个凶手齐金山、齐海营和齐扩军仿佛人间蒸发,音讯全无。李桂英多次前往公安局询问情况,得到的答复始终是:"正在侦破中。"

"我多次去派出所反映案情,可是每次都没有结果,于是我就不再跟他们说了。"李桂英无奈地说。她决定自己动手寻找在逃人员:"你们总是说正在侦破中,可中国这么大,我们能去哪里找?"

李桂英开始自学法律和侦查知识,她阅读了《刑法》《民法指南》《侦查学》等书籍,从中学会了很多抓捕和寻找线索的方法。她还经常观看《天网》《一线》《今日说法》等法制节目,学习警方办案的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桂英的五个孩子逐渐长大,家庭负担越来越重。为了维持生计,她不得不一边照顾孩子,一边经营丈夫留下的铆钉作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干活,晚上还要照顾孩子,她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然而,无论多忙多累,李桂英始终没有忘记为丈夫报仇的决心。她坚持走村串户,收集线索,只要有一丝希望,她就绝不放弃。在她的影响下,孩子们也变得懂事乖巧,努力学习,希望有一天能帮助母亲完成心愿。

2000年秋,齐学山、齐保山被抓后两年,李桂英终于得到齐金山三人的消息,有人称他们在新疆帮人跑货运。她把孩子托付给亲戚,独自赴新疆寻找。有人劝她带两个男人壮胆,她拒绝,作为寡妇,她更怕流言蜚语。

到了新疆,李桂英才体会到疆域之大,找人简直大海捞针。她分析后将目标锁定乌鲁木齐和伊犁两座城市。她亲自去乌鲁木齐,姐姐姐夫去伊犁。历经一个多月,耗尽精力,却无所获,只得无奈返程。

此后的几年里,李桂英只要听到村民提供线索,哪怕是捕风捉影,也要去那座城市寻找一番。她曾走过新疆、云南、海南、山东、广西、北京等十几个省市区。每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外面奔波,寻找凶手的踪迹。

在这个过程中,李桂英不仅要面对寻找凶手的困难,还要面对来自凶手家属的威胁。齐学山、齐保山兄弟在监狱中通过家属对外放出话去,等他们出去了要对付李桂英和她的孩子。无奈之下,为保护家人,2003年李桂英被迫带着全家老小离开了村子,在项城市近郊租了一栋房子。

即使如此,李桂英依然没有放弃。她在房子周围安装了摄像头,一边打铆钉、打螺丝维持生计,一边继续去全国各地寻找凶手。那时候她五个孩子里最大的那个才十四岁,养五个孩子,吃、穿、上学需要钱,去全国各地找凶手更需要路费。生活的压力和追凶的艰辛,让李桂英身心俱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