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池的底部铺设了5张铁板,这些铁板通过电线与外部的电源相连。更关键的是,这些铁板被设计成特定的排列方式,使得当人站在上面时,电流能够形成完整的回路。廖某在水池的一侧安装了铁丝网,其长度为5。1米减去0。7米,这一尺寸同样经过了精确计算。
水池周围的环境布置同样暗藏玄机。廖某在水池周围放置了几个铁瓢,这些铁瓢也是导电材料制成的。当受害者手持铁瓢进入水池时,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电路的一部分。
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廖某对电路系统的改造。他没有使用任何保护装置,直接将电线接入主电路。这样一来,当电闸合上时,水池中的电压几乎等同于家庭电路的220伏电压,足以在瞬间致人死亡。
廖某还在水池旁边的墙上留下了一串数字:"22、3、5。1、0。7、5"。这些数字实际上是水池构造的"密码"。22代表22块砖,是水池的长度;3代表层数,3层砖共计66块;5。1减0。7恰好是一侧铁丝网的长度;5代表水池底部5张铁板。
电力专家在分析了这个装置后表示,这根本不是什么养龟池,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杀人陷阱。当人站在水池底部的铁板上,手持铁瓢时,整个身体就成为了电路的一部分。此时,只要合上电闸,电流就会通过人体,造成心室颤动或呼吸麻痹,导致瞬间死亡。
更令人震惊的是,廖某还考虑到了重庆的气候特点。重庆的高湿度环境使得空气和地面更加导电,增强了电击的效果。在潮湿的环境中,人体的电阻会降低,使得同样的电压产生更强的电流,从而提高了杀人的成功率。
廖某的这种精心设计,展示了他对电学知识的了解和对细节的关注。他不仅考虑了物理原理,还结合了当地的环境特点,创造出了一个几乎完美的杀人陷阱。这种将科学知识用于犯罪的行为,凸显了他扭曲的心理和对生命的漠视。
七、"永动机"的疯狂:廖某的心理世界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逐渐揭开了廖某内心世界的神秘面纱。这个外表看起来普通的中年男子,内心却隐藏着一个疯狂的科学家梦想和扭曲的道德观。他的心理世界,就像他精心设计的死亡陷阱一样,既精密又令人不寒而栗。
廖某从小就表现出对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浓厚兴趣。他喜欢阅读各种科学书籍,尤其是关于能量和动力的内容。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他的"研究"往往流于表面,甚至有些荒谬。
最能体现廖某内心世界的,是他对"永动机"的痴迷。永动机是一种不需要外界输入能量或只需要一个初始能量就可以永远做功的机器。在科学领域,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定律,永动机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廖某却坚信自己能够突破科学的极限,发明出真正的永动机。
"我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廖某在审讯中自信地说,"我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这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这种过度自信和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是典型的偏执型人格特征。
廖某的犯罪动机源于他扭曲的科学观。他认为,通过观察死亡,可以突破思维的极限,激发创造灵感。在他看来,恐惧和死亡是人类最大的障碍,只有克服这些障碍,才能达到思维的新高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你面对死亡时,你的大脑会进入一种特殊的状态,"廖某解释道,"在这种状态下,你能够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联系,产生平常想不到的想法。"这种将杀人与科学研究混为一谈的思维方式,显示出廖某已经完全丧失了正常的道德判断能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廖某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什么错。在他看来,这五名"棒棒"只是他实现伟大梦想的"实验品",而他的行为是为了科学进步做出的必要牺牲。这种将人工具化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表现。
廖某的心理世界还表现出明显的孤独和社交障碍。他几乎没有朋友,很少与他人交流,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这种孤独的生活状态,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偏执和扭曲的世界观。
通过对廖某心理世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犯罪行为并非出于一时冲动,而是长期心理扭曲的结果。他将自己视为科学的先驱,将杀人视为必要的手段,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人类的理解范围。
八、24年后的审判:迟到的正义
经过24年的漫长等待,正义终于降临。2023年9月1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核准对廖某的追诉,认定"本案犯罪手段特别残忍,犯罪情节极其恶劣,犯罪后果极为严重,依法应当追诉"。
2024年12月30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对廖某故意杀人案进行了公开审理。法庭上,公诉机关指控廖某犯有故意杀人罪,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面对公诉机关的指控,廖某起初仍然试图抵赖。"我只是在做一个实验,"他辩称,"那些人的死是意外。"然而,当公诉机关出示了墙上的数字密码、水池的构造图以及廖某工作间内的"永动机"装置等关键证据时,廖某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
在庭审过程中,电力专家出庭作证,详细解释了水池的工作原理和致命性。专家指出,水池底部安装了连接电路的铁板,人站在上面手持铁瓢,电闸一合,人就会触电身亡。这分明就是故意设计的杀人陷阱,而非廖某所说的"养龟池"。
更具冲击力的是,公诉机关还展示了廖某工作间内的"永动机"装置。这个装置虽然看起来复杂,但实际上违背了基本的物理定律。当这个装置的照片出现在法庭上时,廖某的心理防线终于彻底崩溃。
在最后陈述阶段,廖某终于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我错了,"他低声说,"我不应该用那种方式去追求我的梦想。"然而,对于五名受害者及其家属来说,这样的忏悔来得太晚了。
2024年12月30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廖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法院认为,廖某为追求所谓的"科学梦想",故意设计并实施了这起电击屠杀案,其犯罪手段极其残忍,犯罪情节极其恶劣,犯罪后果极其严重,依法应当严惩。
目前,该案正在二审审理过程中。无论结果如何,这起跨越24年的追凶故事终于有了一个阶段性的结局。对于受害者家属来说,这迟到的正义虽然无法挽回亲人的生命,但至少能够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喜欢大案要案详情录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大案要案详情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