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腐尸惊现:编织袋中的无名女尸
2001年9月22日上午,南京中山陵景区附近的湖面泛起阵阵涟漪,一个编织袋随着波浪轻轻浮动,引起了附近游客的注意。有人拨打了110报警,称在湖中发现了一个疑似装有尸体的编织袋。南京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侦查人员火速赶至现场,一场持续二十二载的追凶之旅就此拉开帷幕。
当警方将编织袋打捞上岸时,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袋内是一具高度腐败的女尸,已经无法辨认容貌。更令人震惊的是,袋内还装着大大小小十多块砖石,编织袋被尼龙绳紧紧捆扎着。经现场勘验,这些砖石块和现场附近找到的城墙砖、水泥块完全吻合,警方推断犯罪嫌疑人很可能是在现场周边就地取材,用这些重物来沉尸灭迹。
南京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党委副书记、副支队长王海荣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尸体是有包裹物的,除了一个编织袋,编织袋里还有几十公斤的砖石块,而编织袋是用尼龙绳捆起来的。"这样的作案手法极其残忍,显示出凶手试图确保尸体不会浮出水面,从而延缓案件被发现的时间。
法医检验发现,死者系溺水身亡,但其胃部溶物中检出了安眠药成分。这意味着死者是在服用大量安眠药后被推入水中的,属于"生前入水"。这一发现让警方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起熟人作案,凶手与死者关系密切,有机会让死者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服用安眠药。
初步调查显示,死者大约30岁左右,遇害时间已有一周左右。然而,现场没有发现任何能够表明被害人身份的物品,这给案件侦破带来了巨大困难。南京市公安局刑警支队随即会同玄武分局成立专案组,全力开展侦查工作,并发动全市警力广泛走访,以期尽快确认尸源。
二、迷雾重重:寻找无名女尸的身份
专案组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确认死者身份。然而,尸体高度腐败,根本无法辨认容貌,这使得传统的辨认方式失去了作用。警方只能通过其他途径寻找线索,他们采集了死者的生物检材,并详细记录了尸体的体貌特征和衣着情况,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信息找到尸源。
为了尽快确认死者身份,专案组发动全市警力,广泛走访、查找尸源。他们排查了南京范围内的众多失踪人员,但都未能找到匹配的对象。由于线索极为有限,专案组的排查工作不得不从案发地周边逐渐扩展至全国。
尽管有不少失踪人员家属前来辨认,但尸体高度腐败,面目全非,死者的身份迟迟无法确认,导致侦办工作举步维艰。在那个DNA技术尚未普及的年代,仅凭有限的物证和生物检材,想要准确锁定死者身份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面对这种情况,警方不得不暂时将此案搁置,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寻找真相的努力。专案组将死者的生物检材、物证做了妥善保管,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找到突破口。
三、坚持不懈:跨越二十二载的追凶之路
虽然案发当年,该案未取得突破,但是南京警方始终以"命案必破"的情怀与追求,全力组织侦破,切实做到案件不破、工作不停。多年来,南京警方围绕此案持续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拓展检验比对条件,先后多次组织警力分赴各地开展筛查比对。
江苏省公安厅刑警总队也多次派技术专家组织专案会诊研究,并指导技术攻关。同时,专案组还组织曾经参与侦办该案的民警重新回溯当时侦查经过,梳理了解现场走访排查情况及当年尸源查找情况。
办案民警持续创新工作思路,另辟蹊径查找被害人身份,期间先后多次赴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组,调取失踪人员数据数万条,逐一开展数据分析甄别。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体现了南京警方对每一起命案负责到底的态度。
2023年9月22日,距离案发整整22年后,同样是9月22日这一天,案情终于迎来了突破性转机。南京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团队运用最新技术手段,成功发现受害人身份线索。这一时间上的巧合,仿佛是命运的安排,让这起尘封已久的案件终于看到了曙光。
四、真相初显:技术手段揭开死者身份
2023年9月22日,南京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的专家们通过先进的DNA比对技术,成功比中了一名与死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通过进一步分析,警方确定了死者的身份为许某,一位30岁左右的南京女性。
这一突破性发现源于警方多年来对死者生物检材的妥善保存和持续分析。专案组民警王磊回忆道:"2005年左右换发二代身份证,上面照片通常是彩色的,但许某的身份证照片是黑白的,她至少没办理过二代身份证,而且她的人员信息里什么都没有,非常可疑。"
经查,许某是南京本地人,丈夫早年因病去世,独自带着年幼的儿子生活。2001年之后,她在社会上没有留下任何信息痕迹,这种情况实在过于蹊跷。许某的母亲曾向侦查民警反映,2001年时,她女儿跟朋友一起出去旅游,自称几天就回来,之后便再也没有回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许某母亲曾报过案,但根据她的回忆及档案记录,该案发生后,所属玄武分局找她核实,她根据女儿没有穿耳洞的体貌特征,以及案发后还收到过女儿消息等情况,否认了被害人是她女儿。然而,在警方的坚持下,他们采集了许某母亲的生物信息进行比对,最终确认,湖中沉尸案的被害人,正是许某。
确认女儿被害的信息后,许某母亲来到公安局,手上拿了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的都是些零散的纸条、名片、借条等。多年来,这位母亲一直保存着与女儿相关的所有碎片信息,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得到女儿的消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品,成为了后续破案的关键线索。